第12章 雁過會留聲,人過不留名(1 / 2)

李嘉誠語錄: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人生觀,我的人生觀就是我做的都是自己認為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有利的,隻要能這樣做下去,那麼沒有我的名字是不要緊的。

智慧闡述:

“中國有很多哲學,有的到今天還是有用,但是有的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有的時候,一個人事這麼多,自然煩惱也多。甚至辦這個醫療教育,也有受氣的地方,也感到不公道。有的時候,你也氣餒。在國內做醫療和教育,金錢當然也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時間、心血、擔心、還有投入的感情。所以有的時候,有激動。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有些人根本不懂,就是因為有成見,有地位,令知識分子也敢怒不敢言,有的事真的是不對的呀。我是敢言的,但敢言之中,你有的時候發覺到,要他理解啊,難。因為你有感情,心裏就有難受的地方。”

經年累月辛勞,李嘉誠坦言自己也會覺得累,但是能夠使他維持熱誠、思維清楚的原因,卻是他對名利得失有個人的看法,不會刻意經營,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

據說,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你5分鍾,5分鍾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一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隻給兒子5分鍾,這就是大富之後的李嘉誠。

而對於他的父老鄉親而言: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李嘉誠私人捐資迄今已逾20億港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汕頭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的兩所醫院和一個眼科中心。

沒有李嘉誠,就不會有中國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臨終關懷機構“寧養院”。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曾經說過一句幾乎讓所有汕大人所傳誦的名言,“我對教育和醫療的支持,將超越生命的極限。”

10年前,當李嘉誠開始捐建汕頭大學的時候,當時香港大學的校長,曾經警告過他,說醫學院很貴的,好像一個大海洋一樣,比一般的大學可能貴10倍。在買儀器,及各方麵的投入都要多,而且醫學院一定要有附屬醫院才有用。他勸李嘉誠捐建大學不一定要建醫學院,可以建一些費用較低的大學,可是李嘉誠堅持要搞一個醫學院,這當然不會是沽名釣譽。

多年以來,李嘉誠對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捐資巨大。李嘉誠本人的視力相當好,但是他對於醫學院眼科中心的發展,卻傾注了更多的心血。他說人沒有一個腿,沒有一個手,還能看得到這個世界,可是沒有眼睛的人,整個人生都是黑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