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智慧闡述:
經商就得有開闊的眼光,從大局出發。要想把生意做活做好,合作自然是少不了的。隻是合作總要牽涉到利潤分成,因此合作雙方難免不出現矛盾,這就需要合作者的信用與策略了。
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
榮智健於1978年移居香港,事業上也頗有成就。1986年,榮智健參加香港中信集團的工作,不久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滿足坐“現成”的交椅,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間完全由自己控製的公司。
李嘉誠以扶植其子澤钜、澤楷的心理,一直都在關注榮智健的事業的發展情況。
李嘉誠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錯的榮智健有心大展宏圖,此時肯定要助其一臂之力。
李嘉誠、榮智健都看好借殼上市,這正是英雄所見略同。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按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
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中資公司要麼資曆較淺,要麼會計製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通過正途上市,所以隻能打資產少、經營差的上市公司的主意。
李嘉誠、榮智健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最後相中了泰富發展這隻殼。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擁有泰富50?7%控股權的曹光彪在與國泰航空的空中爭霸戰中不敵對手,焦頭爛額,為擺脫困難,曹氏決定“減磅”。
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兼任主席的百富勤,為中信的財富顧問及收購代表。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
泰富市值7?25億港元,是當時股市的“蚊型股”。
中信沒有付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完成的。
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曹光彪的主力艦)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
因此,這次收購是經各方縝密協商,互惠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
李嘉誠不遺餘力,全力幫助中信借殼上市,但最後隻占5%股權,從股份分配上,可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而無意獲取權益。其實,李嘉誠吃這點小虧是為了以後更大的發展。中資在香港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與英資、華資三足鼎立的趨勢。
與中資交好,有助於今後的進一步擴張。李嘉誠此次播下的這顆種子,為以後李榮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和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李嘉誠選擇了首鋼。
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四大鋼鐵基地之一,職工人數為27萬;經營多元化,包括鋼鐵、采礦、電子、建築、航運、金融等18個行業;在國內擁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廠和70家聯營公司;在外擁有獨資、合資企業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