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選擇首鋼,還有一個機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東榮鋼鐵上市公司。該公司業務以經銷鋼鐵為主。1990年,該公司光鋼筋一項就進口33萬噸,占香港同年市場的1/3。東榮為李明治的聯合係集團所控。
李明治因涉嫌觸犯證券條例,招致證監會等機構的大調查。由於擔心受到嚴厲的處罰,李明治有意將旗下上市公司做殼出售。
東榮鋼鐵與首鋼的發展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鋼的鋼鐵,還可將部分鋼鐵銷往海外。
因為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很低,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麵額,東榮是一隻沒有肉的微型空殼。就這隻小殼,並不可限製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首長(指首鋼與長江實業)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5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
經過幾次收購之後,首長國際在香港站穩腳跟,實力大增,於是,開始調頭向內地進軍。首長國際與內地政府及企業合作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李嘉誠以自己的商業地位及經商天才,幫助中資,協助首鋼,意義深遠。這是他一貫的風格,他不會錙銖必較於一單生意,而更注意日後的長遠合作和利益。在商言商,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李嘉誠是在為以後做打算。的確,他的付出沒有白費。後來,中資和首鋼對李嘉誠在美麗華一役失敗後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美麗華酒店是楊氏家族的祖業。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誌雲,因一次偶然機會,購得美麗華的前身——一家教會旅店。幾經擴充,到70年代,美麗華已是擁有千餘客房的一流酒店。
1985年,楊誌雲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遊業空前蕭條,酒店入住率到1991年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行講話,香港旅遊業轉旺。至1993年,美麗華已恢複元氣,漸入佳境。然而,各大股東間的矛盾並未就此消融。並且,楊氏兄弟也不是團結得如銅板一塊,大哥楊秉正堅決不放棄祖業,而其弟楊秉梁則主張去美國發展。
這正是外強“入侵”的天賜良機。
外強之強,首推香港首富李嘉誠與中資強豪榮智健合組的新財團。以長實的財力與中泰的背景,欲得美麗華,如甕中捉鱉。一位財經評論家說:“滿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對這麼強大的黃金拍檔。”市麵上皆說:“美麗華算死定了。”美麗華是恒生指數三隻酒店藍籌股中唯一的華資酒店股,該集團主要資產包括美麗華酒店、深圳蛇口南海酒店、柏麗廣場,這三項加起來,總估值93?5億港元。
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泰各占一半股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元(認股權證8?5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
美麗華集團於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元。李嘉誠15?5元的收購價,溢價不到一成,一般要溢價二成方可生效(即為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李氏、榮氏的出價太低,估計美麗華的資產值為18元/股。
李嘉誠是股市收購老手高手,他應該深諳此理。也許他過於自信,認為不會再有強手跳出來與其角逐“獵物”。
據李嘉誠自己據李嘉誠自己說,他們此番收購,是美麗華的一名大股東主動提出洽商,該股東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權,並且持股數不少。
這會是誰呢?難道會是楊氏家族掌門人楊秉正?到6月14日,美麗華董事總經理麗華董事總經理楊秉正發表公開信,聲稱全部董事均未與長實、中信達成共識,美麗華成共識,美麗華物業發展潛質極佳,資產淨值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誠、榮智健財務顧問的電話意向,而次日早上9時,收購建議時,收購建議書就送到美麗華董事局。這麼龐大的收購行動,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15?5元/股的價格不滿。市場傳聞,主動與李嘉誠接洽的股東,很可能是美麗華董事局主席何添。但何添所持的股權不及楊家的零頭。李氏、榮氏欲獲成功,楊秉正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