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楊秉正又刊啟事,稱公開信可能有不適之詞,致使公眾對李嘉誠、榮智健兩位先生產生誤解,謹向兩位先生深表歉意。這則啟事使公眾疑竇叢生。
楊氏家族隻持有3成多股權,李榮集團全麵收購,仍取勝有望。
誰料半路上殺進個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完全逆轉了。
誰會想象李兆基會公開與李嘉誠“為敵”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們是地產老拍檔,曾在溫哥華,與鄭氏等共同投得並發展世博會舊址,總投資百億。他們還是高爾夫俱樂部的“波(球)友”,每周相聚一次,形影不離。更令人稱道的是,不久前,他們共同推出一個“嘉兆台”高級地盤,把兩人的名字合成物業名,成為兩人友誼的永恒象征。
本來,未陷債務泥淖的楊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權不放。也許他真的擔心“懷璧惹禍”,就尋找第三者為其“藏璧”。這個人就是先父的至交,並且財力居香港十強之列的李兆基。
李兆基礙於李嘉誠的情麵,開始非常為難。現在楊誌雲遺孤有難,不幫又說不過去。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決心的,是楊秉正“送璧入懷”。美麗華前景廣闊,誰不垂涎欲滴?於是,李兆基就給密友李嘉誠致命一擊,與楊秉正私下簽訂協議。
楊秉正以極優惠的條件,讓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從楊氏家族購得略過三成的美麗華股權。李兆基保證隻做股東,管理權仍為楊氏家族所控,從而解了楊秉正的心頭之患。
李榮集團一時方寸大亂。一貫不抱買古董心理的李嘉誠,一反常態,把15?5元的收購價提高到17元,與李兆基的同等收購價對撼。一位證券經營商稱:“頭腦冷靜的李嘉誠,也會情緒衝動,在古董拍賣會上競價了。”
到7月12日,以楊秉正為首的8名董事,仍拒絕百富勤(長實與中泰委托的財務顧問)的收購建議,他們還控有7?61%美麗華股權。以何添為首的5名董事持有5?37%股權,他們主張接受收購。
7月16日,百富勤宣布至全麵收購截止期,隻購得13?7%股權及9?2%認股權證,股權未購滿50%以上,承認收購失敗。
而李兆基通過市場吸納,使其所持股權增至34?8%。因未過35%全麵收購觸發點,無須發起全麵收購,卻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
證券分析員說:“李兆基攻守兼利。如果李嘉誠再要發動全麵收購,李兆基可從楊秉正等股東手中買入股份,超過半數不太難,李嘉誠又可能徒勞無功。如果李嘉誠按兵不動,他也不動,穩可控製整個集團。”
李兆基敢擋李超人,轟動全港。
圈中人道:“一帆風順的李嘉誠,在美麗華一役铩羽退守,是超人在本埠走下坡路的起點。”
可此後的事實證明情況並非如此。勝敗乃兵家常事,商場上你爭我奪,硝煙彌漫,有閃失、有挫折都屬正常狀況。李嘉誠雖在收購美麗華酒店一役中失利,但他力助中資,與榮智健、首鋼等企業的合作則又是他過人的精明之處,這一合作,為他事業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美麗華一役,李嘉誠的事業不僅沒有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銳不可當,前景良好。
李嘉誠成功啟示:
年輕時,收獲青春與活力;成年時,收獲成熟與魅力;老年時,收獲經驗與睿智;暮年時,收獲平靜與安詳。成功時,收獲喜悅與快樂;失敗時,收獲悲傷與淚水。生命的曆程,事事必有收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