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審目標,看成敗(1 / 2)

經商就像下棋,要有勇有謀方能克敵製勝。李嘉誠就精於布局商道,他能夠審時度勢重新組合自己的招數,統攬全局,能夠做到臨危不亂,處亂不驚,然後借力躍起,起到最終獲利的效果。同時還能避開風險,出奇製勝。專家好手和普通人的不同,就在於常能獨具慧眼,化腐朽為神奇。

李嘉誠語錄:

當你作出決定後,便要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走,常常記者名譽是你的最大資產,今天便要建立起來。

智慧闡述: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躊躇滿誌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它的成功經驗,還要超過置地的規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全港最大的公司,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的傑姆·凱瑟克合資創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置地躋身全球三大地產公司之列,在香港處絕對霸主地位。除地產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業務基地以香港為重點,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話音剛落,座下便響起一片噓聲,眾股東紛紛質疑。李嘉誠手下的部門領導則臉呈疑慮。其中一位站起來質疑:“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隻能算小型公司。怎麼可能競爭得過地產巨無霸(置地)?”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地說道。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就拿鼎鼎大名的遮打爵士來說,他由英國初來香港時,也隻是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

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發達成巨富,創九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番雄心大誌,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當然,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可與置地同日而語,但我們可以先學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年多世紀不倒,得益於它的以收租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後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已經成了寸土尺金。以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去拓展。但我們可以到發展前景大、地價處於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麵交鋒。”

“記得先父生前曾與我談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生的事,多有驗證。久居香港地產巨無霸的置地,近10年來,發展業績並非盡如人意,勢頭遠不及地產後起之秀太古洋行。我們長江,草創時寄人籬下棲身,連籌措來的資金合計才5萬元。物業從無到有,達35萬平方(英)尺。現在我們集中發展房地產,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李嘉誠這席有理有據的話,並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長實和置地,兩者懸殊委實太大了。李嘉誠要實現其目標,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領。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看準蓬勃發展的地產高潮,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果然,樓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戶上門求租。他獲得租金後,又繼續投入興建其他樓宇。

盡管如此,李嘉誠仍覺得發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籌集資金最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就是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於是,李嘉誠開始籌劃將公司上市。

李嘉誠這一構想,可以說既是公司自身發展形勢所迫,又是香港股市發生的巨大變化所誘。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從此打破了香港會一手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新紀元。

這時的香港內外環境都有所改善:內地政局趨於安定,香港經濟在經過大動蕩後恢複並開始起飛,亟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本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在這之後不久,金錢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

四會並存,使公司上市變得容易,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攀升到1971年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