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火坑中”的利潤,有慧眼者得之(1 / 1)

李嘉誠語錄: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智慧闡述:

在股市浪潮中,起伏不定,漂東漂西。這就需要精心策劃每一步投資戰略,以保不敗。李嘉誠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在“股市浪潮中掌舵的老手”,他對股市中的種種機遇和危機仔細甄別,抓住好的發展機會,在股市連戰連捷,取得了良好的業績。

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對股票產生“要股票,不要鈔票”的強烈投資狂熱,掀起了一陣比一陣更高漲的“上市狂潮”。在這股瘋狂的“炒風”之中,人們紛紛賣掉金銀首飾、工廠、土地房屋,甚至於有的地產公司,也冒險將樓宇建造所籌集的貸款全額投放在股票市場,大“炒”特“炒”股票。

1973年3月,在這股暴漲狂潮中,恒生指數競升至1170點的高峰。然而好景不長,在隨之而來的時間裏,變幻無窮的世界經濟袒露了它神秘莫測的另一麵。1973年中期,在世界石油危機的猛烈衝擊下,香港經濟受到巨大影響,出口市場萎縮,股票市場大瀉,並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個香港的經濟,特別是其中占有顯著地位的房地產、金融業更是一片陰風慘慘、人心惶惶。

這段時期,沉穩持重的李嘉誠,在塑膠花、房地產的經營方麵相繼顯示了他的獨創之才後,又在經營股票方麵進一步地表現出他的遠見卓識、高超的理財技能以及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超乎尋常的領悟力。由於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香港股市處於牛市,掛牌上市的長江實業充分吸納社會上的閑散資金,並將巨額現金投放於大量物業的低價收購上。這樣,就在人們用低價賣出物業並用所得的錢去購買股票時,李嘉誠統率他的長江實業一邊發行股票,一邊將發行股票所吸納的資金成批地收購那些低價出賣的物業。

1975年3月27日,長江實業通過召開股東特別大會,決定授權董事局發行新股2000萬股,以每股3?40元價格全部發行配予李嘉誠。該項新股之權益與現行發行之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發之任何股息。李嘉誠則將本人手上持有的長江實業股份中,取出2000萬般交與獲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照每股3?40元的價格全部包銷。配售取得資金將用以購買此次發行2年無股息之全部新股,目的在於吸收6800萬元現金,為該集團準備了充裕的資金,在即將複蘇的香港經濟中大顯身手,並可使長江實業股票得以更廣泛分配給各大公司機構及社會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李嘉誠曾兩次發行新股,集資1?8億元。世界經濟嚴重衰退,香港市場大幅度波動,地產處於低潮之際,李嘉誠成功地大批購入樓宇地皮十多個地盤。

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場,關係到每一個公司企業的成敗。一般地說,投資股票必須根據本地“市場走勢”和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確立熊市或牛市的趨勢,然後決定買入或賣出。許多地產公司不諳此道,在股市瘋狂時期將上市集資所得悉數購買高價的股票,結果在股市大跌中焦頭爛額,一敗塗地。但長江實業卻能從股市上升中獲得大量現金,趁地價低落

時期購入大量地盤。經營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萬裏。長實之所以成功,就在於有李嘉誠這位“股市高手”掌舵。

1977年長江實業突飛猛進。李嘉誠在1976年度業務報告中樂觀地展望說:“1977年本港經濟及一般工商業有所進展,以本業而言,購買樓宇需求依然殷切,樓價則因地價高漲及建築成本關係仍然緩步上升。租值方麵應可維持穩定。”他看準了地產市場極好即將以來,特地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做出集資決定:將當時法定資本港幣2億元增加至港幣3億元,即增加票麵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萬股;發行每股票麵值港幣2元之新股2000萬股,以每股港幣5?6元價格並由獲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銷,獲得新資金1?1億元。同時又與國際銀行簽訂4年長期貸款。上述兩項新資金共3?1億元,為長江實業在1977年進行龐大投資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由於李嘉誠出色的財務管理,長實集團在短短幾年內獲得了飛速發展。

李嘉誠成功啟示:

李嘉誠要打造一個多元化的商業帝國,他表示:“我一心要建立的,不僅是中國人感到驕傲的企業,更是讓外國人看得起的企業。”在做生意的過程中,風險與利潤成正比是企業財務學的基本原理,如何規避風險,尋求利潤的最大化,是李嘉誠時刻考慮的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