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投資時我就是先設想,投資失敗可以到什麼程度?成功的多幾倍都沒關係,我也曾有投資賺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虧本的非常少,因為我不貪心。
智慧闡述:
李嘉誠遇到棘手問題,能夠避重就輕、舍卒保帥,可謂一個智勇雙全的大商人。
1958年,李嘉誠的長江工業公司在塑膠業異軍突起,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李嘉誠也由此獲得“塑膠花大王”的美稱。也許,他應該在這個行業一心一意闖下去,將這個美稱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世界塑膠業的領軍。
但李嘉誠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心中的藍圖,又豈是塑膠花所能包容的?在他看來,生產塑膠花,隻是他賺錢的手段,是他開辟更大的原始積累。他的最終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價值,看看自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塑膠花的成功,堅定了他建立偉業的雄心。當然,他也不是草率擯棄塑膠業。在其後10餘年間,他在塑膠領域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並為開創新事業積累了數以千萬元的資金。
李嘉誠不是好高騖遠之人。他總是腳踏實地,向既定的目標邁進。他不會草率定奪,魯莽行事。每一個重大舉措,都要經過長時期的深思熟慮,周密調查——除非機不待人的非常時期。
涉足地產的想法在心中已有孕育數月。塑膠花良好的收益則為他的構想奠定了資金基礎。
在今天,香港百億身家的超級巨富,90%是地產商或兼營地產的商人。可在幾十年前卻並非如此。那個時候,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運、地產、貿易、能源、工業等諸多行業,地產商在富豪家庭中並不突出。這同時意味著,房地產並不是人人看好的行業。
但是,李嘉誠以獨到的慧眼,洞察到地產的巨大潛質和廣闊的前景。
這點從人口的急劇增多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上就可以看出來。1951年,香港人口才過200萬,50年代末,就已逼近300萬。人口增多,不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經濟的持續發展,還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工業廠房。但香港土地麵積僅1000多平方公裏,且大部分為山地、丘陵、海灘等,真正可以用來生產、生活的土地更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這導致香港房屋需求量緊張,長期鬧房荒,房屋的增加量總是跟不上需求量。加之港府采取高地價政策,土地價格高昂,真可謂寸土寸金。
香港工業化進程出人意料地急速發展,物業商喜笑顏開,趁勢提租,大賺特賺。許多物業商因此隻肯簽短期租約,用戶要續租時,業主又會大幅加租。如此往複,用戶都苦不堪言。身為工廠主的李嘉誠也不例外。
身為一業之主,李嘉誠也多次為廠房傷透了腦筋。要在香港尋找交通便利、租金適宜的廠房實在是非常困難。因此,廠裏數次擴大生產規模都隻是將現有的廠房重新布局,並沒有更換廠房或擴大麵積。結果,車間裏被設備、人員、製品,擠得水泄不通,擁堵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