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曾多次構想:我要有自己的廠房該多好,那就用不著受物業商任意擺布了。
經過長時間醞釀胎動,他的想法進一步明朗:我為什麼不可以做地產商?
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他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工業大廈。兩座大廈的麵積,共計12萬平方米。
李嘉誠進軍地產業的壯舉可以說是源自一個“異想天開”的心願。這是否真的是“異想”其實就在於能否切實而行。李嘉誠有了這個想法後,進行踏踏實實的可行性研究,認準地產的廣闊前景,便毅然挺進,放手去幹,邁開了建立自己地產王國的第一步。
此外,李嘉誠投資地產業的成功經驗也告訴我們,當我們紮實地看好一個行業的前景時,就應果斷地進入,搶占先機。不然,就會讓別人捷足先登。相應地,當我們正從事的行業前景堪憂時,應及時抽身,莫加留戀,一麵想要退出時已來不及,造廠嚴重損失。哪怕這樣的退出需要付出些許代價也是值得的。
李嘉誠雖吃準了房地產的樂觀前景,仍采取謹慎入市、穩健發展的方針,他沒有走捷徑——預售樓花,而是將此作為出租物業。
李嘉誠最欣賞香港最大的地產商——英資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點放在收租物業。置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一直雄踞中區“地王”寶座,擁有大量的物業。隻要物業在,那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寶盆。
李嘉誠力求穩健。就算資金再少,他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加速建房進度;他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
他興建收租物業,資金回籠緩慢。但他看好地價樓價及租金飆升的總趨勢。收租物業,雖不可像發展物業(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物業增值,時間愈往後移,愈能顯現出來。
事實證明,李嘉誠的預測是正確的。地升樓貴,李嘉誠“坐享其利”。他擁有大批物業,儲備了大量土地,逐漸成為香港最大的“地主”。
李嘉誠成功啟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商場中,小利不舍,大利不來。對於不值得爭取的東西,我們應該勇於放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