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幸運成就不了常勝將軍,真正的勝利者是會做長線投資的人。隻看到眼前利益,熱衷短期投資得人永遠隻能做個朝不保夕的投資者。
智慧闡述:
在變幻莫測的商海裏,暗礁險灘雲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翻船。而作為係列上市公司首腦的李嘉誠卻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出他的遠見卓識,在潮起潮落時安穩行船。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片興旺,恒指急攀。李嘉誠借此大好時機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申請股票上市。長實股票上市不到24小時就升值一倍多,開創喜人開端。在選擇最佳時機上市這一點上,李嘉誠表現出了超人的眼光。
1973年的大股災,恒生指數到1974年12月跌至最低點150點的水平。這場股災一直延續到1974年底,其後股市有所回升,但仍繼續低迷了一年之久。這次股災使不少地產商和投資者受損,造成地產低潮,地產低潮又反過來促成股市低迷。
“股拉地扯”成為70年代後,香港經濟中的一個特有現象。
李嘉誠沒有被股市地產低潮所嚇倒,根據他對香港的經濟興衰規律的認識,他認為正是拓展的有利時機,此時地盤價格偏低,物業市值亦偏低。低潮過後,新一輪高潮又會到來。
拓展物業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對上市公司來說,發行新股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1974年度,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額股票,實際上,是以1700萬股長實新股,換取都市地產的勵精大廈和環球大廈。
由於處於地產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產公司發生了財政危機,李嘉誠才得以如此輕易得手。另外,李嘉誠此舉又在客觀上幫助了都市地產,做了一回好人,可謂名利雙收。
1974年5月,長實與實力雄厚、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李嘉誠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力促下,長實股票在加拿大溫哥華上市。這為今後長實拓展海外業務,打下了基礎。
1975年3月,股市形勢好轉開始緩慢回升,深受股災之害的投資者仍“談股色變”,視股票為洪水猛獸。
這時,眼光獨到的李嘉誠,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潛力,在當時低迷不起的市價基礎上,親自安排長實發行2000萬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價格自購。
同時,李嘉誠還宣布放棄兩年的股息,這既博得了股東的歡心,又為自己贏得了實利——股市漸旺,牛市一直持續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機爆發前。長實股升幅驚人,李嘉誠後來贏得的實利遠遠超過了當年放棄的股息。
1974年至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共籌得資金約1?8億港元。另外,李嘉誠從個人持有的長實股份中,撥出2000萬股,售予獲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萬港元現金。
經過這一係列運作,李嘉誠積累了充裕的資金,使他得以在地產低潮地價偏低時,大量購入地盤。
隨著形勢的轉變,李嘉誠將重點放在了發展物業上。這樣一來,就大大加速了資金的回籠周轉,然後他又利用這些資金及時購入地盤,興建樓宇,這樣就進入以錢滾錢的高速發展期。
1976年,香港地產市道轉旺。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整個地產界沉寂之時,李嘉誠卻在不動聲色地四處拓展,他那個小小的地產公司已經壯大成了一個地產大豪。
1976年,李嘉誠乘勝前進,再發行新股5500萬股,集資1?1億港元,又與世界著名的大通銀行達成協議:在長江實業需要時,可向該行隨時獲得一筆約2億港元的4年期貸款。
僅此兩項,李嘉誠可動用資金就達3?1億港元,再加上公司的正常盈利,長實資金實力大增,於是更加加力擴充物業和地盤麵積。
1977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麵積一下子躍至1020萬平方米。而它上市時擁有的物業僅35萬平方米。
當時,香港地產界巨無霸——置地,擁有物業和地盤也才近1300萬平方英尺。
即李嘉誠在長實上市後僅用了5年時間,單就地盤物業麵積而言,已經直逼置地。就在這個時候,李嘉誠“超人”的名號也漸漸叫響了。
李嘉誠以其銳利的眼光和非凡的分析、判斷能力,沒有被股市與地產低潮所左右,采取人棄我取的策略,大力拓展,因而在下一次高潮到來時,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李嘉誠成功啟示:
有人說成功的背後是汗水。李嘉誠覺得汗水是必須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決定付出汗水和付出多少汗水的決策。長期的積累,適當的時機,精確的把握,勇敢的出擊給汗水一條道路,才能踩成功與腳下,獨攬那份極致的美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