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他挖空心思地想下兩句時,那個年輕人走過來,接了下去:“隻因玉皇鑾輿出,萬裏長空架彩橋。”

朱元璋這回可是吃驚不小。這兩句詩不但接得好,而且還指出他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相貌怪異,根本沒有皇帝的氣質,放在人堆裏,隻能在選醜比賽中勝出。他仔細審視了這個年輕人,冷冷地問:“你怎麼知道?”

年輕人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呀?”

朱元璋看到年輕人的臉上寫滿誠實,所以放下心來。後來回南京後,認為這個年輕人有才華,又對自己有恩,於是召他來見。談到那次事情,這位年輕人說出另外一件事,讓朱元璋驚駭不已。

這個年輕人說的事是這樣的:他本是個讀書人,但科舉總是不中,有一天,他家裏來了個道士,這道士一待就是半年,年輕人出於尊老重教的緣故,對道士侍奉殷勤。道士臨走前,送給他一個一大一小兩個錦囊和一套衣服,囑咐他到某年某月某日先打開大的錦囊,裏麵有他如何做官的秘訣,而那套衣服將來是要用來換官服的,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那個小的錦囊也一定要妥善保存,肯定有用。

年輕人雖然不信道士的話,可還是將東西保存了下來。朱元璋在大樹下擔心被雷劈的那天,正是那個道士說的打開大錦囊那天。錦囊裏有張字條,要他穿蓑衣鬥笠雨傘到某地去找一個人,其餘的事,朱元璋就知道了。

朱元璋趕緊要來大小錦囊,先打開大的,發現字跡就是劉伯溫的,心裏不由得陣陣後怕。自己千辛萬苦找劉伯溫,想不到劉伯溫對他的行蹤了如指掌,如果劉伯溫要想殺自己,那真是易如反掌。他想了半天,就對那個年輕人說:“我封你個官吧,表示我對你的感謝。”

年輕人謝恩,朱元璋好奇地打開了那個小錦囊,裏麵有一張字條,上麵寫道:“謝萬歲封某某為某某官。”

官職名稱和他方才封給那個年輕人的一模一樣。

朱元璋唏噓了幾聲,從此再也沒有私訪過,因為他知道這是世界上最不現實的事。

朱元璋晚年,突然想起了劉伯溫。他招來多年以前那個年輕人,問他是否再見過那個道士。此時已是中年人的年輕人說,曾在四川見過他,他正在裝修一個破敗的諸葛亮廟,說是給自己修家。

朱元璋立即下令重修各地諸葛亮廟,並在諸葛亮廟旁邊為劉伯溫建廟。在某地修諸葛亮廟時,一個技術工準備把諸葛亮廟前石碑推倒重換,當搬開石碑後,發現裏麵有一張牛皮畫卷。畫卷上是一個羽扇綸巾的人,此人雖然穿著漢代的服飾,可容顏正是劉伯溫。

朱元璋這才明白,原來劉伯溫是諸葛亮的轉世,劉伯溫在四川修諸葛亮廟時說給自己修家,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朱元璋下令,隻修諸葛亮廟就可以了,不必再畫蛇添足建劉伯溫廟。

這個傳說還有現實作為依據:現在孔明廟並不罕見,但劉伯溫廟卻從來沒人見過。

劉伯溫大慈大悲的傳說

民間關於劉伯溫救人的傳說也很多,這些傳說很淩厲地體現了劉伯溫的機智。有一個傳說叫“啞巴殿”,說的是朱元璋要劉伯溫建南京城,快完工時,朱元璋在劉伯溫的陪同下來視察。來到皇宮時,見皇宮建得很氣派,就感慨道:“當初鬧革命,隻是想打家劫舍,希望每頓飯都有肉吃,想不到時來運轉,弄假成真,居然做了皇帝,哈哈。”

劉伯溫不好掃朱元璋的興,就附和了一通。朱元璋走了一會兒,突然想到,我如今已是皇上,真龍天子,金口玉言,怎麼可以這樣信口胡扯,像是個成名的豎子,這如果讓別人聽了去,我的威嚴何在,體統何在,儀態何在?

想到這裏,他急忙四處張望,突然看到一個匠人正在梁上工作,大吃一驚,心想,真有人聽我說話,必須要殺了他。他對劉伯溫說:“這小子悄無聲息地在那裏,不是盜賊是什麼!”

劉伯溫驚駭,朱元璋這是要殺人滅口,他急中生智,大聲說道:“他是個聾啞人。”

朱元璋莫名其妙:“你怎麼知道?”

劉伯溫說:“我是這裏的頭,哪個匠人身上有幾根毛都知道。”

朱元璋不知所措。劉伯溫趁他不注意,向那個匠人打手勢,指了指自己的嘴,又搖搖頭,示意匠人裝啞巴。那匠人很是聰明,就點了點頭。

劉伯溫又在朱元璋麵前向那匠人做手勢,要他下來。那匠人就跳了下來,跪在朱元璋麵前,“啊啊呀呀”地說了一通,然後磕頭。磕頭完畢,就用手指著劉伯溫的帽子,又指了指自己的頭。朱元璋不懂這意思,就問劉伯溫。

劉伯溫回答:“皇上,啞巴在討封。”

朱元璋大笑,說:“一個‘沒嘴王’還要什麼封賞啊?”

劉伯溫說:“皇上聖明,殘廢人情不自禁,水向低處流,人卻往高處走,我覺得皇上您不能讓他失望才對。”

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幾句流氓話是不會被傳出去了,又想到劉伯溫的話也在理。於是就高興地說:“那就封他個‘沒嘴王’吧。”

那匠人聽了,心中大歡喜,可卻裝作沒有聽到。劉伯溫就對他做起了手勢,意思是,皇上封你“沒嘴王”了。

匠人急忙表現出高興的樣子來,向朱元璋連磕了幾個響頭,爬起來跑掉了。

另外一個極具劉伯溫特色的傳說是他救徐達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後,要劉伯溫和徐達到今天北京城以北圍城設防,防禦蒙古,保護家園。

劉、徐二人領了聖旨,馬不停蹄地奔赴北部邊塞,到達一處高地,兩人騎馬登高了望,尋找築城的最佳地點。徐達在高處望下去,不禁讚歎道:“好地方,好戰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