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遊淺水遭蝦戲(1 / 2)

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內部發生政變。緬王的弟弟弑掉兄長,自立為王。

這場小型的宮廷政變,其實也是由永曆帝而起。

自永曆帝入緬後,南明軍數次深入,緬甸兵民相抗,緬人死者幾半。不少大臣責怨緬王說:“正是因為國王迎接皇帝至國內,招致兵禍!”

緬王不服氣,反責大臣:“我迎帝不迎賊。明朝兵賊殺擾地方,不是皇帝的錯。”

上下猜忌之下,緬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聯合眾臣,把國王哥哥綁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為王。

殺掉兄長自立後,緬甸新王派人見永曆朝臣,勒索“賀金”,以“慶祝”新王登位。

永曆帝身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當賀禮,又覺得這個新國王得位不正,隻得裝聾作啞,不予理睬。懵懂之中,永曆君臣並不知道他們大難將臨。

吳三桂留鎮雲南後,已有在當地做“雲南王”的打算,正是因為他不斷懇請,才使得清廷下決心把永曆帝捉到手。

本來,永曆帝竄入緬甸僻遠之地,清廷已經認定他是不可能複燃的死灰,準備放棄征剿。吳三桂不依不饒,急忙呈上《三患二難》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曆帝,殺之而後快。所謂“三患”,吳三桂詳述如下:

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駐三宣六慰、孟艮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跟,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複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土司反複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曆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動,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麵恐未革心,永曆在緬,於中豈無係念?萬一邊關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所謂“二難”,吳三桂詳盡說明:

今滇中兵馬雲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於懸罄,市中米價巨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納,歲歲輸,將民力盡用(於)官糧,耕作半荒於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也。

所以,吳三桂得出結論:

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惶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誌,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舒,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謂臣言可采,敕行臣等尊奉行事。

清廷下定決心後,撥銀數百萬兩,指派內大臣愛星阿率一支八旗勁旅,親赴雲南,配合吳三桂進軍,以圖全力剿滅西南一帶的南明殘餘勢力。

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內部發生政變。緬王的弟弟弑掉兄長,自立為王。

這場小型的宮廷政變,其實也是由永曆帝而起。

自永曆帝入緬後,南明軍數次深入,緬甸兵民相抗,緬人死者幾半。不少大臣責怨緬王說:“正是因為國王迎接皇帝至國內,招致兵禍!”

緬王不服氣,反責大臣:“我迎帝不迎賊。明朝兵賊殺擾地方,不是皇帝的錯。”

上下猜忌之下,緬王的弟弟乘隙而起,聯合眾臣,把國王哥哥綁在藤椅上,扔入江中淹死,自立為王。

殺掉兄長自立後,緬甸新王派人見永曆朝臣,勒索“賀金”,以“慶祝”新王登位。

永曆帝身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當賀禮,又覺得這個新國王得位不正,隻得裝聾作啞,不予理睬。懵懂之中,永曆君臣並不知道他們大難將臨。

吳三桂留鎮雲南後,已有在當地做“雲南王”的打算,正是因為他不斷懇請,才使得清廷下決心把永曆帝捉到手。

本來,永曆帝竄入緬甸僻遠之地,清廷已經認定他是不可能複燃的死灰,準備放棄征剿。吳三桂不依不饒,急忙呈上《三患二難》之疏,非要清廷擒拿永曆帝,殺之而後快。所謂“三患”,吳三桂詳述如下:

夫永曆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駐三宣六慰、孟艮一帶,藉永曆以惑眾心,倘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跟,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複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土司反複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曆以號召內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沅江之事,一被煽動,遍地烽起,此其患在肘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