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龍墜地成飛灰(1 / 3)

1660年年底,吳三桂大軍臨江而陣。

緬王大驚,忙遣使奉十六個大金盤,裏麵盛滿貢物,前往清軍軍營示誠。

吳三桂也不同緬王使者多廢話,隻表示一個意思:馬上送永曆帝來,否則,清軍過江屠城。

緬王惶恐驚懼,立刻執行吳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見永曆帝,哄騙說:“李定國大軍又來了,有馬步軍數萬人,臨江索求,定要見皇帝!”

沒等永曆帝有所表示,數名緬兵上前,把這位倒黴皇帝架上一個竹椅,抬起來就走。永曆的嬪妃和宮女號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蹌行了五裏多地,來到大江邊。

一艘大船,已經在江邊等候。永曆帝及從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達對岸後,有一壯漢近前,背起永曆帝就往岸上走。

當時,永曆帝還以為這個人是李定國手下的兵將,就問:“愛卿你是何人?”

對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鋒章京高得捷!”

這時,永曆帝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吳三桂清軍之手。

他倒沒像弘光帝那樣失態咬人,默然而已。

勢已至此,隻能認命。

大功告成,吳三桂勝利班師,率大軍押永曆帝返回昆明。昆明百姓知道永曆帝被擒消息,無不痛哭流涕。

清廷大喜,向天下發布文告,宣布明朝皇帝已經落網的消息。

永曆帝被關押到吳三桂大營後,清朝各級漢族官將,出於深深的好奇心,前去入見(其實是參觀)。

永曆帝的相貌莊重威嚴,即使被擒,仍舊有人君派頭,清軍入見的各級軍將,皆不由自主地下拜或者叩首。

吳三桂也曾來探望。據明末清初吳江人戴笠《行在春秋》上講,吳三桂見永曆帝,先是長揖不拜,默立久之。

永曆帝不會分辨清朝官服服色,但見來人氣質不同於一般人,便開口問來人為誰。

片刻之後,未經再三追問,吳三桂竟然鬼使神差一樣,膝頭一軟,跪在地上,伏地不能起。良久,他才用一種地底鬼魂一樣微弱的聲音回答:

“臣吳三桂來見。”

史書筆記中,多載永曆帝對吳三桂“切責”,恐非實情。十多年逢警即逃的永曆帝,抱苟且偷生之念,不可能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加以“切責”。

兩個人對話多時,大概是永曆帝表達想回北京為祖宗“守陵”的意願。其間,吳三桂一直跪地回話,汗流浹背,色如死灰。

對吳三桂的這種表現,人們往往從最淺層的意義上理解,以為他是被永曆帝威武莊嚴的人君相貌所威懾。實則不然!吳三桂乃儒將,非一般粗魯軍人,他一家世受明朝厚恩,麵對座上流淌著朱明皇家血液的君王,內心肯定受著大義和道德的折磨。

所以,筆者認為,吳三桂應該是一個有曆史感的人,他能感受到自己靈魂的罪惡,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所麵對的,是近三百年朱明“皇恩浩蕩”的一個象征人物,而不僅僅是個身穿龍袍的傀儡。

1660年年底,吳三桂大軍臨江而陣。

緬王大驚,忙遣使奉十六個大金盤,裏麵盛滿貢物,前往清軍軍營示誠。

吳三桂也不同緬王使者多廢話,隻表示一個意思:馬上送永曆帝來,否則,清軍過江屠城。

緬王惶恐驚懼,立刻執行吳三桂的命令。他派人去見永曆帝,哄騙說:“李定國大軍又來了,有馬步軍數萬人,臨江索求,定要見皇帝!”

沒等永曆帝有所表示,數名緬兵上前,把這位倒黴皇帝架上一個竹椅,抬起來就走。永曆的嬪妃和宮女號哭震天,一路步行,踉蹌行了五裏多地,來到大江邊。

一艘大船,已經在江邊等候。永曆帝及從人皆被押上大船。

大船抵達對岸後,有一壯漢近前,背起永曆帝就往岸上走。

當時,永曆帝還以為這個人是李定國手下的兵將,就問:“愛卿你是何人?”

對方答道:“我是平西王前鋒章京高得捷!”

這時,永曆帝才知道自己已經落入吳三桂清軍之手。

他倒沒像弘光帝那樣失態咬人,默然而已。

勢已至此,隻能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