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2 / 3)

這是一個哲學目標,也是一個生活理想。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在整體上追求發展的同時,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長速度,提升幸福指數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當今社會裏,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或許我們缺少的隻是一點意趣、一點閑情,缺少了與家人共處的那些閃光的零碎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許多所謂成功者的生命版圖中填滿了頭銜和財富,卻缺少了靈性和健康。而對我們更多負荷生命重擔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頭銜和財富成為了關於成功的簡單標簽。他們在成為大眾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時,生命中的荒蕪和蒼涼卻被忽略了。

什麼是中國人的理想呢?在林語堂看來,“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

我是如此喜歡林語堂先生,如同他單純而深摯地喜歡蘇東坡。

上上個世紀末的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個叫作阪仔村的村落。他的父親是位牧師,所以林語堂從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廈門讀完中學後,來到上海,進入聖約翰大學。

大學畢業後,這個熟練掌握了英語的男孩向父親宣告,自己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說:“如若一個人承認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會自然而然將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餌誘視作贅物,並將視之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東西。人類之間的互愛應該就是一件終結的和絕對的事實。我們應該不必借著上天第三者的關係而即彼此相愛。”

這個情懷柔軟博大的中國人,甚至將宗教都看作是阻擋給予世界大愛的一層隔膜。

離開聖約翰大學後,林語堂受聘於清華大學,隨後又赴美國、德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他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是研究中國古代語法和音韻的。這樣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學者,卻堅持在西洋教育體係下,進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寫出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傑作,真正做到了“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林語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熱愛中國文化,既是一個人文學者,又是一位科學愛好者,還曾發明了中英文打字機。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評價的呢?

他自稱是“西洋的頭腦,中國人的心靈”,意指在思維邏輯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體係,在心靈的歸屬感中,他熱愛中國——這個悠閑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議:“東方人須向西方人學習動植物的全部科學,可是西方人須向東方人學習怎樣欣賞花魚鳥獸,怎樣能賞心悅目地賞識動植物各種的輪廓與姿態,因而從它們聯想到各種不同的心情和感覺。”今天,當我們重讀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會發現他是多麼強調中國人的心靈生活啊!

現代人的頭腦,充盈著太多太多的知識;現代人的思維,充滿了太多太多的邏輯……可是,在心靈的方麵,我們也喪失了相當豐富的內涵。

如果翻開字典,找到心字底或豎心旁的字詞看一看,就會發現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

我們會看到,中國漢字中有如此多的字與“心”有關。比如說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說感恩,從心而發,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說慈悲,也是源自內心。

漢語裏還有一些與情緒有關的詞彙,也與心有關。比如著急的“急”,思戀的“戀”,焦慮、顧慮的“慮”,還有懷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厭惡的“惡”、容忍的“忍”……都是以心為底,都與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