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豎心旁的字詞。
憎恨、慚愧、懺悔、惱怒、惶恐、愜意、憧憬、懶惰、懈怠……“心”在旁邊站著,說明一切正麵和負麵的情緒都是心理導致的。這些不是狀態,而是心態。
性情是從心而起的,“心”的外邊加個“門”,就是煩悶的“悶”。隻要一顆“心”還在,我們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這顆“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記,是指那件事在心裏已經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種組合,豎心旁加一個“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許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沒有時間去體味心靈中那些細微的悸動,去體會生命的美妙,這也是一種心不在此的狀態。
這是漢字描述的心靈生活,是漢語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國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雖然中國古代知識中沒有西方現代科學對人體器官功能的精準定義,但是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說法,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中國人恭維人時往往會說,“哎呀,你一肚子學問”,文雅一點兒的說法是“滿腹經綸”。看一看,人的整個腹腔都可以用來裝學問,是不是很有趣?
中國人發愁時會說“愁腸百結”“肝腸寸斷”,老百姓將“後悔”形象地說成是“悔青了腸子”。在中國人看來,腸子不僅僅是用來消化的,也參與到我們的心靈生活之中。
中國人將真話稱為“肺腑之言”,民間說法是“掏心窩子”,肺和心窩不僅僅是用來呼吸和血液循環的,也參與到待人的真誠上。
這就是中國人原本的心靈生活——用五髒六腑支撐著一顆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誠,如此感性。
現實減夢想等於禽獸。現實加夢想等於心痛。現實加幽默等於現實主義。夢想減幽默等於熱狂。夢想加幽默等於幻想。現實加夢想加幽默等於智慧。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在其著作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現實加上夢想,再加上幽默,等於智慧。人們常說,一個人要腳踏大地,頭頂天空,就可以去實現理想了。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們頂天立地,生命將不失崇高,但是它輕盈靈巧嗎?
如果我們忍辱負重,人生將有所沉澱,但是能舉重若輕嗎?
我們能否多一點幽默,以化解苦難?
我們能否多一些悲憫,融化僵硬的心靈?
缺少這些元素,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智慧。
回頭仔細看一看,中國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直至上個世紀林語堂所處的年代,中國人經曆過一代代滄桑浮沉,甚至經曆過民族救亡的抗爭,但是那種達觀樂天的哲學基因一直蟄伏在血液深處,一有機會就會浮現於從容的生活方式之中。21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生活中呈現多元可能的大時代,但這也給每個人帶來了為成功奮鬥的壓力,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糾結。這似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個人成長的代價。“鴨梨(壓力)老大”,這能成為我們放棄悠閑情趣的理由嗎?
許多人會說,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閑?
在我看來,悠閑與時間無關,悠閑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閑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悠閑是生命的一種節奏。拿捏得住輕重緩急,忙而不亂,這是一種境界。同樣的工作,也許別人力不從心,無法勝任,你卻能在重重壓力縫隙中閑庭信步,悠然自得,有著不敗的從容,這才是個人評價體係中真正的成功。因為從容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緊張,而是內在狀態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