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三字經”當中常常包含著一個動賓結構,比如開大興、軋苗頭、放生意、拆爛汙、講斤頭、掉槍花、搭架子、扳錯頭、塌便宜、尋開心、拆棚腳、扡頭皮、掰雀絲、戳壁腳、軋台型、摜浪頭、吃螺螄、擺噱頭等等。軋苗頭就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放生意就是做好圈套,設計害人;拆爛汙就是不負責任,把事辦糟;講斤頭就是討價還價,談判條件;掉槍花就是耍花招(擺噱頭也是);搭架子就是裝樣子;扳錯頭就是找岔子(掰雀絲也是);塌便宜就是占便宜;尋開心就是戲弄他人;拆棚腳就是拆台;扡頭皮就是揭短;戳壁腳就是說壞話;軋台型就是出風頭;吃螺螄就是說話結巴。如此多樣複雜的內容,都可以用三個字的動賓結構來表示,恐怕就得歸結為上海人喜歡這樣一種形式結構了。

事實上如果把這些俚語連起來念,是不難讀出一種上海式節奏來的。精明的上海人對話語也精打細算。一個字構不成動賓結構,兩個字能行,但不過癮,也少了點味道,四五個字又多了點,還是三個字最合適,既省事,又有意思。比如“講斤頭”就比“講價”有趣,“掉槍花”也比“搞鬼”好玩。所以上海人(也包括吳語區許多地方人)喜歡這種三字動賓結構。就連維持表麵的排場,也叫“撐市麵”;就連罵人,也叫“罵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