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關鍵地方多請示(1 / 1)

聰明的下屬善於在關鍵處多向上司請示,征求他的意見和看法,把上司的意誌融入正專注的事情。關鍵處多請示是下屬主動爭取上司的好辦法,也是下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證。

上司的職權主要是把握工作大局,掌握關鍵環節。許多企業上司中不乏能力和精力超群的人,但即使這樣,他們也不可能對管轄範圍中的所有事情、所有地方都能關注到。一些很有辦法的上司總是把自己從眾多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擺脫出來,專事宏觀管理和控製關鍵環節。因而,關鍵地方成為上司關注和敏感的區域。

許多人並不了解上司的這種心理,使自己的請示無的放矢,把握不住關鍵,凡事不論大小,從不自己決定,統統推給上司,給上司增加了負擔,弄得上司不高興。常德新是辦公室的新來之人,在他心目中,主任是絕對權威,凡事都得經過主任批示自己才敢執行。一次,其他部門來借一份文件,常德新立刻跑到主任那裏請示能不能把文件外借,主任正忙於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很不耐煩地回道:“什麼事都來問我,沒看見我正在忙嗎?要你幹什麼事的?”常德新討了個沒趣。

凡事無論大小都向上司請示是不明智的,上司主要精力是管理大事和把握關鍵,無關緊要的事會讓他產生權威性被降低的感覺。因而,請示的問題必須是關鍵的、有價值的,才能更好地使上司感受和體會到自己權力的有效性和價值。

還有一些人喜歡自作主張,事無大小,隻要上司交給他辦,就不用上司再過問了,一切由他包攬。也有人害怕請示,總是想:“我向上司請示問題,他會不會覺得我水平低、獨立性差?”不請示害處更大。如果在關鍵處出了問題,下屬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了”;同時,上司也受到牽聯,不能不承擔責任,結果對大家都不利。

中國古代就有很多能臣非常重視於關鍵處多請示的技巧,徐達便是其中一個。徐達原為朱元璋的老部下,在攻打張士誠時,朱元璋任命他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命率20萬水師進逼蘇州。一路大捷,最後把張士誠部隊團團包圍在蘇州城,在城外築起三層土台,鳥瞰城內動靜,並架起弩弓火槍,台上高架大炮,攻下蘇州城可以說如探囊取物不費吹灰之力了。但此時徐達非常謹慎,他平時深知朱元璋的脾性和虛榮,經過冷靜地深思熟慮後,立即派心腹密使趕到朱元璋那裏請示攻城計劃。朱元璋聽了彙報後很高興,他自己也拿不出主意,就寫信大大誇獎了徐達一番,大意是“將軍向來勇謀絕倫,故而能夠粉碎亂謀,削平群雄,現在事必稟告請命,這是將軍的忠誠,我甚為安慰。然而將在外,君不必禦。軍情輕重緩急,將軍應相機而行,我不從中製約。”徐達接到指示後,既然朱元璋放權於他,便立即揮軍直搗蘇州城,活捉張士誠,收降敵兵25萬人。朱元璋滿心歡喜,封徐達為信國公,犒勞三軍將士。

徐達之所以屢立戰功而又深得朱元璋信賴,與他的老謀深算是分不開的。朱元璋身為主帥,在他江山還沒坐穩的時候,對他自己的權威性很敏感,擔心部屬能力超過他而心懷野心,關鍵事情不請示無疑是對他的忽視和挑戰。徐達深明此道,巧妙地經常使用請示的技巧贏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值得借鑒和學習。

這裏介紹一種把握“關鍵”的“5W法”,也就是要把握好what(關鍵事情)、where(關鍵地方)、when(關鍵時刻)、why(關鍵原因)、how(關鍵辦法)進行請示。

關鍵事情(what)——上司主管的領域的事情,如某上司抓財務、人事,那麼,財務、人事的事一定要向他請示;牽扯到其他上司與部門的事,需要上司決定或出麵,一定要多請示;影響麵大,涉及利益關係的事情也是關鍵事情。

關鍵地方(where)——上司擅長的領域,如你寫了一篇綜合性文章,對經濟方麵的哪一部分把握不大,就要向擅長經濟工作的上司請教;排名或座次安排也應向上司報告;調查地點、會址等的安排也需要爭詢上司的意見。

關鍵時間(when)——請示也要把握好“火候”,該請示的時刻不要懈怠,不該請示的等待機會。上例中的徐達請示的不早不晚,攻城已很有把握但還沒攻下時向朱元璋請命,既保證了能夠取得勝利,又表現了大功告成之際不忘主帥的精明。

關鍵原因(why)——向上司請示問題不是隨隨便便的,請示前你應該對請示的原因有個圓滿的說法,才能在請示時讓上司感覺到事情竟然這麼重要,很值得自己慎重考慮,覺得你肯動腦子了。

關鍵方式(how)——方式不同,請教的效果也不一樣。以徐達為例,圍城之後,如果他親自到朱元璋那裏請示,拋下蘇州城不管,朱元璋一定認為他作為主將,擅自離開軍隊可能會動搖軍心,敵我形勢對比也可能會頃刻萬變,豈不是小題大做?徐達派了自己的心腹密使是最好的執行這個任務的辦法。所以,在請示方式上應靈活機動,有的需書麵請示以表嚴肅性,有的當麵口頭請示就可以了,還有一些不必親恭,打個電話請示一下也就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