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銷售口才:內在實力的外在表現(2 / 3)

銷售人員的問題必須切中實質,不要無的放矢。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銷售人員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緊緊圍繞著特定的目標展開,對客戶提問時同樣要有目的地進行,最忌談話漫無目的地脫離最根本的銷售目標。銷售人員在約見客戶之前,應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最根本的銷售目標進行逐步分解,然後根據分解之後的小目標做出具體的提問方式。這樣既可以避免因談論一些無聊話題而浪費彼此的時間,又可以循序漸進地實現各級目標。

盡可能地進行開放性的提問。如“您希望這件事最終得到怎樣的解決才算合理?”“為什麼您會麵臨如此嚴重的問題?”“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等。銷售人員在提問時需要注意兩點問題:一是要盡可能地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提問,不要僅僅圍繞著自己的銷售目的與客戶溝通;二是盡可能地避免一些敏感性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確實對你很重要,那麼不妨在提問之前換一種方式進行試探,在確認客戶不會產生反感後再進行詢問。

總之,在初次與客戶接觸時,最好先從客戶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不要直截了當地詢問客戶是否願意購買,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態度一定要禮貌和自信,不要魯莽,也不要畏首畏尾;選擇問題時,一定要給客戶留下足夠的回答空間,在客戶回答問題時盡量避免中途打斷;提出的問題必須通俗易懂,不要讓客戶感到摸不著頭腦。

堅決不吃“閉門羹”:迂回曲折,順水推舟

做生意與對方說話碰壁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因為人家根本不需要——買方可以有很多選擇。這時候,如果能換一種切入角度,尋找打動對方的關鍵,加以言辭的妥當修飾,定會柳暗花明。

希爾廣告公司的斯通先生到一家家具商場去推銷一項營銷計劃,一張口就吃了“閉門羹”。商場經理拒絕參加,使斯通先生十分尷尬,但斯通先生隻是笑笑,說:“無妨,那我就當您的一個顧客吧。”經理對此不能不表示歡迎。看過商品之後,斯通先生指著一種優質進口床墊問商場經理銷路如何,經理不由歎道:“一般顧客對一種新品牌總有個認識過程。”斯通先生給他出了個“點子”:在樓梯口放張床墊,再在旁邊迎門立一塊告示牌,上書:踩斷一根簧,送您一張床。經理將信將疑地照辦了。結果,顧客進店先蹦床成為該商場的一道風景,人們聞訊而至,爭相蹦踏,笑聲不息,接下來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了。後來,商場經理專門宴請斯通先生並主動表示願意加入那項營銷計劃。

像斯通先生一樣,許多人的成功就在於直路不通,便走彎路,先給別人一點“好處”,讓其受益。“予之”後,“取之”可就容易多了。

安琪到美國後在紐約打工。他苦苦奔波於各個人才市場之間,但還是求職無門。怎樣才能“打進去”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當他深入多個家具市場進行觀察有了新的發現後,就找到一家不太景氣的家具公司。“我們公司不要人。”他剛一開口,就被工作人員擋了回去。“你能聽我說完我的想法嗎?”於是他先簡短精練地說了自己想如何改變家具樣式,使之更適合現代人的需求的想法,然後緊接著說:百聽不如一試,你們先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試工兩個月,如果經我設計的家具不能打開市場,不用你們說話,我就自己走人。工作人員被他新穎的想法吸引了,趕忙向經理打電話說明了情況,結果安琪順利“過關”了。後來他設計的新式家具在訂貨會上果真受到歡迎。安琪終於謀到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安琪先聲奪人地把自己的創新告訴別人,使他們知道了自己的才能;而對家具公司來說,安琪的想法可是一筆“財富”,他們得到了實惠,自然要聘請安琪,這一招正迎合了人們向“好”的心理。我們做生意大可不必讓別人“笑到最後”,剛開始,就讓對方嚐到甜頭,以後笑得會更燦爛。

然而,礙於某種情麵,當我們給予對方一定物質的實惠時,說得太過於直接就有傷大雅,有時會使對方感到尷尬,甚至因厭煩而回絕我們。所以,在提供“實惠”時也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

李某是一名經營科長。廠裏緊缺一部分原料,他和供應此種原料的廠家的一位工作人員有過一定交情,廠裏便派他去和那位業務員聯係。因為此種原料在當時的國內市場十分緊缺,考慮到有一點難度,廠家便決定給予那位業務員相關報酬。李某因此陷入了兩難境地,憑他和那位業務員的交情,開口提錢的確有點太俗套,不說吧,又真難為了那個業務員。正在為難時,他突然想到那個業務員母親的生日快到了。於是,李某便想利用這次機會,在業務員母親大壽那天,李某把他拉到一邊,說:“伯母大壽,我也沒什麼可送的,這不,我代表我們廠給伯母送來一份薄禮,也是我們的一片心意吧!”那位業務員一聽是他們廠出的錢,心裏已明白了,便順水推舟地說:“老兄,你們廠真是重情義,兄弟我別的不說,原料方麵的事別著急,我會盡我所能辦到!”

就這樣,李某既避免了使雙方尷尬,又順利地辦好了想辦的事。如果他生硬地把錢塞給那位業務員,直說求他辦的事,就會使人感到很“見外”,即使當時應承下來,也是很勉強的。所以做生意的過程中說話一定不要一條道走到黑,換一種說話的角度結果會隨之而改變。

不讓客戶反感:隻說該說的話

銷售做的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隻有與客戶有好的溝通,才能夠贏得客戶的認可,隨後贏得客戶的訂單。而要想贏得客戶的認可,一定不要說會令客戶反感的話。作為一名銷售人員,在漫長的銷售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碰壁的現象,但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隻要付出努力,堅持下去,相信結局一定是美好的。

銷售人員在處理客戶提出的涉及主觀意識的議題時,有經驗的銷售人員開始會隨著客戶的觀點一起展開議論,然後在爭論中適時地將話題引到所要銷售的產品上來。

專業術語非常容易引起客戶的反感。因此,銷售人員隻有將專業術語轉換成簡單的話語才能讓人聽得明白,達到有效溝通和產品銷售的目的。

一些銷售人員為了讓客戶喜歡上產品,不惜用三寸不爛之舌把產品誇得像花一樣,殊不知這一不實的行為,在客戶日後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終究會弄得一清二楚。作為銷售人員,絕不能因為要達到一時的銷售業績,就睜眼說瞎話地誇大產品的功能和價值,否則你埋下的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產生糾紛,就會麻煩多多。因此銷售人員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清晰地與客戶分析產品的優與劣,理性地幫助客戶“貨比三家”,唯有知彼知己,熟知市場狀況,才能讓客戶心服口服地接受你所銷售的產品。

銷售人員在銷售產品時貶低或攻擊競爭對手,首先會造成準客戶的反感,因為每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不同,在你看來不好的產品也許在別人眼中就是好的產品。其次,這種不講商業道德的行為會導致公司乃至整個行業形象的降低,對日後的發展不利。

與客戶打交道,主要是把握對方的需求,而不是附和或挖掘別人的隱私問題,探求別人的隱私對銷售產品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從銷售心理學來講,質疑性的話語會讓客戶產生不滿,認為不被尊重,隨之產生逆反心理。所以,聰明的銷售人員會避免提出類似“你懂嗎?”“你知道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等這類話語,而是采用試探性的話語,如“有沒有需要我再詳細說明的地方?”等。

客戶購買產品也要看心情,一些枯燥的話題會讓客戶原本高漲的情緒降溫,進而削減他們的購買欲,因此最好能將不得不講的話語換成喜聞樂見或輕鬆的方式說出來。

在銷售中,銷售人員一定要避免使用不雅的語言,尤其是一些不雅的口頭禪,要知道,很多的細節性行為也會導致訂單的喪失。

讚美:不需要任何成本的銷售“催化劑”

世界上最華麗的語言就是對他人的讚美,無論是誰,在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期待別人的褒獎和讚美。因此,適度的讚美不但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能打開一個人的心扉。雖然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矯飾奉承和浮華過譽的讚美,但人們還是更願意接受發自內心的肯定和讚美。而且,從人的心理本質上來看,得到別人的承認和讚美是人的一種本質的心理需求。作為一名銷售人員,能否站在客戶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是衡量一名銷售人員是否成功的關鍵。既然客戶需要讚美,那我們自然也不該吝嗇我們讚美的語言。因為我們的讚美,是一種不需要增加任何成本的銷售“催化劑”。

然而,讚美別人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要想做得恰到好處,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好話說多了,會讓人誤以為那不過是場麵話,還可能令人感到惡心、招致反感。讚美是一種藝術,讚美不僅要考慮是否有“過”或“不及”的不當之處,而且還要考慮讚美對象的正確與否,因為不同的顧客需要不同的讚美方式。

讚美客戶是需要理由的,而我們不可能憑空捏造一個“點”來讚美客戶,這個“點”一定是我們能夠讚美的,而且確實是客戶身上的“點”。隻有這樣,讚美才更加容易被客戶所接受,才能讓客戶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你的真誠,即使這隻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客戶也會非常喜歡。

銷售人員要善於發現客戶身上所具備的優點和長處。因為這些優點和長處正是我們可以大加讚美的地方。世上從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一般而言,尋找客戶身上的優點可以從幾個方麵著手,如客戶的事業、客戶的長相、客戶的舉止、客戶的語言、客戶的家庭等。當然,這個讚美一定要是客戶自身的優點,隻有讚美他的優點才能夠讓客戶感受到你是真的在讚美他,否則如果你一不小心讚美了客戶的某個他都認為是缺點的地方,那麼你的讚美可就適得其反了。

銷售人員在對客戶進行讚美時,要自己組織語言,並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你用非常華麗的辭藻來說明一個生活和工作中都常遇到的事情,那會讓人認為你是一個太過做作的人,客戶對你的話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用自然的方式,用自己習慣的語言來表達你的讚美將是一種非常好的表達方式。

讚美是溝通的潤滑劑,但隻有在適當的時機說出對客戶的讚美,才會顯得你的讚美是非常自然的。在你與客戶初次見麵不知道說什麼好的時候,可以禮節性地讚美一下,那會是一個非常愉快的開場白,它讓你和客戶之間的溝通更加流暢;在銷售過程中,客戶在試用產品時,你也可以把客戶身上的優點和產品結合起來進行讚美,這樣就能更好地激發客戶的購買欲;在銷售結束、客戶要離開時,你對客戶讚美有加,那客戶就有可能因此成為你的忠實客戶。

世界上大概沒有人在被稱讚時會感到不高興。任何人都喜歡被人稱讚,因為每個人都期盼自己能成為勝利者,而不是一個失敗者。人們喜歡讚美,但卻不喜歡奉承和拍馬屁,因為那是虛假的。那到底讚美和奉承有什麼區別呢?簡單地說,發現一個優點加以誇獎就是讚美,強加一個優點就是奉承。銷售人員要把讚美當做自己的技能,在為客戶服務的過程中不失時宜地送出讚美這份額外的禮物。通過讚美,把最真誠的感謝獻給客戶,那麼在讚美中獲得客戶的回報也就會是必然的。

培養幽默感:“幽”他一“默”又如何

在現代銷售活動中,銷售語言是銷售人員的語言必修課。尤其是對一些產品遍布全國的品牌特許經營門店的銷售人員,銷售語言尤為重要。在眾多產品都打出同質、促銷同期、宣傳與營銷手段相同的口號時,在價格與價值難以區分的市場競爭態勢下,銷售語言的好壞,就成為銷售人員贏得市場、贏取客戶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實際銷售中,那些統一的、千篇一律的銷售語言被統一地演繹著,然而銷售業績卻產生了較大的差異,這其實是銷售人員的理解能力和口播能力所決定的。對於客戶而言,“直快”、“明白”一語中的銷售語言更受青睞,而我們的銷售人員卻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其實,在銷售過程中,幽默的語言是事業成功的潤滑劑,是一件法寶。幽默在銷售過程中有很大的功用:一是取得公關工作業績的製勝武器之一;二是能幫助你打開公關活動的大門;三是可以增進友誼,維係既存關係,也可以使激化的矛盾變得緩和;四是創造融洽氣氛,反擊無理提問和開展善意批評的有效手段;五是具備自我解嘲的功用。

因此,當我們與客戶進行麵對麵的交流時,應該增加點幽默感,潤滑一下笨拙的問答方式,增加一些幽默的成分,帶給客戶更多的愉悅。這種服務模式的改變,可以說是銷售過程中的一種創新表現。

幽默通常被認為含有詼諧、調侃、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意義,它通過影射、諷喻、雙關和俏皮等手法,達到普通語言難以表述的內涵和哲理。因而,銷售人員用這種圓潤而強韌的語言引入思考,突出產品地位、品位,把平時想說的話有效地表達出來,讓客戶更願意聽。

客戶購買產品,往往要搜店、比較、權衡再三才肯出招。他們心儀、喜歡好的品牌,但卻對價格有著更多的期許。因此,總有一些客戶光顧再三,但卻總在價格上猶豫不定。

現實中,這種客戶再三對比的例子很多,但有許多銷售人員往往想用科學道理或者辯駁與客戶正麵交鋒,最後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化解客戶的這種憂慮,很難讓顧客滿意。但是,如果你用“大姐,蘿卜和人參絕對不是一個價……坐寶馬與坐‘大發’不一樣付款……”這種幽默的言語則可能取得不同的效果。

幽默是銷售過程中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溝通技巧之一。幽默是一種接合零件,是你與客戶建立友誼的橋梁。幽默的語言是運用意味深長的詼諧語言抒發情感、傳遞信息,以引起聽眾的快慰和興趣,從而感化聽眾、啟迪聽眾的一種藝術手法。

口才細節:把語言藝術融入產品銷售中

銷售人員是靠嘴吃飯的,所以,一名出色的銷售人員一定要有出色的口才。出色的口才更能向客戶展現你的魅力,從而使客戶樂意購買你的產品。

好的口才能夠充分展示一個銷售人員的個人魅力,同時也給自己的客戶帶來愉悅的享受。而要想擁有好的口才,銷售人員需要在一些細節方麵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