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3 / 3)

------------

一提到“和尚”,看著身邊的朋友們,我問:你首先想到的是誰?

答案竟然是“《西遊記》裏的唐僧”。

那個俊美的白麵唐僧,身披袈裟,騎白龍馬,西天取經,相信眼前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結果被種種變化的妖精捆綁起來;他的三個徒弟,嗔怒好鬥的孫猴子、貪吃貪睡貪色的豬八戒、愚癡無措的沙和尚,更是跟我們的現實生活搭不上界。

這三個徒弟,分別代表著佛法中所講的根本三毒“貪、嗔、癡”。西天取經,成佛路上,唐僧每天都在和貪、嗔、癡打交道。-思-兔-網-

問:你知道什麼是貪、嗔、癡嗎?

答:我又不是唐僧,貪、嗔、癡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笑著搖搖頭,且進行第二問,你願意當和尚嗎?

被問到的都笑著搖頭。

為什麼不願意?答案很多。以佛家觀之,人不願意當和尚,是因為放不下。每個人都有他的放不下。種種放不下,五花八門。

第三問,如果有個機會,可以當一天一夜的和尚,你願不願意試一下?

被問到的,大都眼睛發亮,“好啊,哪裏有這麼好的機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肯定新鮮、好玩!”

新鮮與好玩,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意義。因為新鮮與好玩,方才那些放不下的,決定在一天之內試著放下。

佛教在中國傳承兩千年,沒有能夠像泰國、斯裏蘭卡等國家一樣,形成短期出家的習俗。社會上,人們對和尚的了解,大多是在俚語、笑談、小說、影視中建立的。例如,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和尚拜堂,外行;和尚打架,抓不到辮子;和尚的木魚,合不攏嘴;和尚分家,多事(寺);和尚買梳子,無用;和尚敲木魚,老一套;和尚念經,照本宣科;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些,以世俗間的價值衡量佛教,譏笑多於肯定。

2005年7月,柏林禪寺舉辦的第十三屆生活禪夏令營,增加了“短期出家”一項活動。適逢機緣,我決定“放下那些總是放不下的”,與其他的71位營員一同剃度,做一天和尚。

當一天和尚,再舍戒還俗。此時發覺,門裏門外,感受大不相同。

------------

《一日沙門》 剃度

------------

在方丈寮,找明勇法師剃度時,我還是猶豫了一下。

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想當一天和尚,怎麼還舍不下這些頭發?

參加短期出家的,可以找寺裏的任何一位僧人來剃發,雖說哪一位法師都願意為你剃,我決定找明勇師。一來相熟,二來他做事認真,我得借機與認真結個法緣吧。

明勇師站在椅子邊上,剃刀在手,盛了半盆水的臉盆擺在椅子腿邊。

我用水潤濕了頭發,塗上洗發露,一番搓揉,滿頭白沫。明勇師說,可以啦。我走過去,坐在椅子上。

忽然感覺頭皮涼沁沁的。明勇師手法嫻熟,刀刃在發根遊走,噌噌有聲,斷發紛紛,落在腳下的臉盆裏。

人生中的煩惱數不清,人頭上的頭發也數不清。此刻,就這樣做了了斷。

斬斷三千煩惱絲,是出家必須首先要做到的。佛門講,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不舍去六根六塵的煩惱,哪能得到菩提智能的清涼?

正胡思亂想著,明勇師輕緩的聲音入耳:抬起頭,左邊偏一下。

我看見要一同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