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保護持戒者的精進鎧、柔順衣、護身寶。受戒之後,新戒沙彌得清淨戒體,是成佛資糧。
淨慧老和尚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能持!”座下72人齊聲回答。
這個場麵,以前在電影《少林寺》裏見過。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記憶猶新。武僧覺遠在回答“能持”的那一刻,牧羊女白無瑕站在遠處,正淚眼婆娑地望著他,當時,銀幕下的觀眾齊聲惋惜,“這麼好的一對被拆散了。”
他們不知道,覺遠放下的是自己的私情,承擔起的,是度眾生的重任。以佛眼觀之,諸行無常,情愛也是無常的。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沉溺於愛欲,離合聚散,逐浪浮沉,無力自拔。
淨慧老和尚領誦《四弘願偈》:“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個僧人(學佛者)一生的目標,就是這四弘願。發願行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承諾。一個人若舍棄了他的願望,就是背叛了自己。
淨慧老和尚說,受戒之後,在接下來的一日一夜中,你們要以沙彌十戒作為標準來要求自己。隻有守住沙彌十戒,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受戒已畢,恭送淨慧老和尚離開普光明殿後,我等也走出殿門。
此時,有同戒師弟即現頑皮本相,作拳腿相加勢。引領我們的法師即輕聲提醒:“護諸威儀。”
明達(勝勇法名)和我走在隊伍後麵。他說:“老馬,修行真不容易。你看剛才那哥倆兒,他們一不小心就把柏林寺變成了少林寺。”
我提醒他,我現在是新戒沙彌明博。
他雙手合十,連稱對不起。
受戒是一個形式,光有沙彌的身份不行,如果不按戒律要求的去做,積習難消,便會心生放逸,迷而不覺,最終迷失方向。靠別人提醒,終歸是外緣。覺悟是自我的事,須有一顆覺悟的心,行住坐臥中,觀照自己,那才是重要的。
行住坐臥,時時處處,持戒自嚴,一切往道上會,就是生活禪。
------------
《一日沙門》 托缽
------------
俗人吃飯用的是碗,僧人吃飯用的是缽。
缽與碗有所不同,底大,腹圓,缽口內收。
缽既是生活器具,又是道器。在物質簡單的古代,三衣一缽是僧人僅有的財產,此財產既資身又養道。
說起僧人與缽,明海法師開示道:“因為是自己擁有的身外之物,這就使得僧人心有所寄、有所憑,而所憑之物負載著道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它會以其特定的意義係統反過來熏陶、訓練那本來無規定性(空性)的心,由此構成心物互相增上、心物不二的生活世界。在這裏我們看到佛陀教育藝術的善巧與精微,生命的提升並非單純立足於‘心’或‘物’,一旦找到並歸依了生命的‘光源’,則心物同時被照亮,此岸的物與人遂發出彼岸的光芒。
物被我們創造,它從人類身上分娩,牙牙學語之後,獨步而行。繼而轉身或奴役我們,引我們陷入苦海;或開示提醒我們,引我們走向覺悟、成熟。”
俗人吃飯要靠自己的力氣去掙,僧人吃飯要沿街托缽,向眾生乞食。
托缽乞食,是佛陀製定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僧人為什麼要不勞而獲?
佛陀曾開示托缽乞食的三層意思:一、少欲知足,專心修行,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為破我慢,解脫煩惱,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去除貪心,慈悲平等,令眾生廣種福田,大作利益。
托缽乞食,既利於僧人專心辦道,又利於眾生廣種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