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讀《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佛陀著衣持缽的生活場景,深深印入腦海。
早齋後,72位新戒沙彌分成三組,在淨慧老和尚、明基法師、大癡法師的帶領下,走出寺門,沿街托缽。
我在新戒沙彌第一組,跟隨淨慧老和尚沿街托缽。
以下是我的“如是我聞”:如是我聞,一時,淨慧老和尚在趙州柏林禪寺,與大比丘眾一百八十人俱。爾時,老和尚食時,著衣持缽,入趙州縣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雙手托缽,就擔當了一種外在的責任。僧人護持缽,如母親懷抱嬰兒,一種責任自然生起,正念與正知自然升起,行止自然會從容專注。
缽在手中,成為訓練身心的老師。
淨慧老和尚步伐堅定沉穩,他雙手托缽,緩緩走出山門。一時間,柏林寺門前交通幾乎癱瘓。今天是觀音菩薩成道日,趙縣的和外地的眾多善男信女來寺院進香,看到老和尚率領眾沙彌托缽乞食,他們蜂擁上前,爭相施舍錢財齋飯供養僧眾。
“誠心布施,一元和十元,功德是一樣的。”老和尚以平靜慈悲的微笑,麵對每一個前來的人、每一張臉龐,並在沿途經過的每一家店鋪門前駐足,用吉祥的言語為眾人祈福。
走出山門時,我手裏所托的缽,空空蕩蕩。
一張張陌生的臉龐,一隻隻往缽裏塞供養物的手,不一會兒,缽裏就充盈了,饅頭、麵包、飲料、蘋果、香蕉、錢幣、防暑藥等供養物高高地堆起。身邊護法的營員把缽裏眾生的供養物收到香袋裏。
盛夏之中,一場疾雨,衝去溽暑,頓生清涼。然而,大地之上,布滿泥濘。遇到泥濘處,護惜身上衣,提起衣袂,舉足落足,輕舉輕放,泥濘變得與人無礙。如果落腳重,泥濘會濺到衣服上,也會濺到身旁的人。
我們繼續緩步前行。每邁出一步,即念一聲阿彌陀佛。此時,阿彌陀佛就在我行進中,就在我的呼吸中,就在我的生命裏。
我的右前方,有一個老居士跪在雨後濕漉漉的土地上。她的身畔,放著一個裝滿了趙縣特產油酥燒餅的箱子。每過一位僧人,她即取一包燒餅,雙手舉過頭頂,廣修供養。
本來愛流淚的我,再也抑製不住淚水。我彎下腰,讓她把這包燒餅放到缽裏。我抽噎著說:“阿彌陀佛,祝你吉祥如意。”
此時此刻,我的心和我手裏的缽一樣,充盈著。
我體會到了法喜。我的心是一個小小的盒子,裏麵盛滿了法喜。法喜不隻生發在我的心裏,還在我的眼睛裏,在我的臉上,在我的手上,在我的呼吸間,在我的舉足落足中,在我的唇齒間,在我的話語裏。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究竟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盛滿,一切善法。
------------
《一日沙門》 過堂
------------
會吃飯嗎?
會。
如果會吃飯,你就能成佛。
啊?
眾生本來是佛,隻是迷而不覺。
?!
還愣著幹什麼,快進齋堂過堂去。記住,過堂時,要保持靜默。
寺院裏吃飯叫做“過堂”。
吃飯時,要恭敬、肅穆。佛門稱之為“恭肅齋法”。
過堂,是僧人五堂功課的內容之一。
施主一粒米,大逾須彌山。吃了不辦道,披毛戴角還。因為僧人的一切,都靠信眾布施,所以佛門裏的飯,萬萬不能滿懷妄想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