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1 / 1)

石。

一日沙門,這72個隨喜做沙彌的人,或許已經從浪起浪滅間,找到了生命的路標。

比如,定、慧、慈悲、愛、承擔、勇氣……

------------

《一日沙門》 飲茶的滋味

------------

據說禪文化的具體體現,在於茶,就是“禪茶一味”。又有禪語說:茶具有人生三昧。於是乎,家居不可或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普通一員,就與無比深奧的禪理、衣食住行的現實人生緊密結合在一起,並獨具了超然的味道。

明朝文人陸樹聲在《茶寮記》中,講飲茶的理想環境,列為“涼台、靜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鬆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凡此種種,茶未飲而意趣盎然。可是細想一下,又會發現,如果為飲茶,對環境這般尋尋覓覓,就多少有些喧賓奪主、蚌外尋珠之意了。

我覺得飲茶的環境,對於飲茶人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這就好像飲茶的關鍵,在於飲者的心情,而心情的好惡,與所飲之茶是否名貴,幹係不大。

生活如是說:夏飲綠茶可以消暑,冬飲紅茶可以驅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飲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對於真正的飲者來說,飲茶自有飲茶的樂趣在。

“冷水泡茶慢慢濃”,這是一句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飲茶人的妙語。

人生或者濃釅或者清淡,這當中,每個人都要親自承受:或苦盡甜來,或五味雜陳,或說得出口,或說不出口,如何體會,一顆心最清楚。道德文章,多是三五個素心人,居鄙間陋處,嚼著菜根做的飯食;叫囂塵上的,不過是戲台上人物的唱詞,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耐得住冷,耐得住清淡,從來是成就大業的道路。所以冷水也罷,慢慢濃起來的,終是茶了。

飲茶人總想說出茶的滋味,卻不知道飲茶的滋味,就在飲茶的過程中。如同人生在世,總計較成敗得失,殊不知成敗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飲茶時,要從中體會“所飲的是什麼味道”及人生滋味,將一份“如何品味”的心∴

趙州和尚法筵未散,靈鷲峰下佛法傳聞。鬆風,朗月,良辰,勝會。一時,眾多景象,會聚於正在普茶的趙州柏林禪寺。

真正的飲茶,就在人與茶相觸的一瞬,你分不清哪個是茶,哪個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時,無須“聞香”,無須“回甘”,無須聯想,無須用心體味,人與茶,在一瞬間,分不清誰到底又是誰了。

淨慧法師說,“吃茶去”的公案,其含義有人這樣理解,有人那樣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說不出,說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親身的體驗。說得出來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隻有通過修行去體悟。就如喝茶一樣,隻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嚐茶味。所以趙州和尚對初來的、來過的、住下的都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我的另一種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則,說得再好也白搭。不用問這個那個、西來意、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會明了。這就體現了茶與禪一體性的參禪學道的方法。當然,別人也許還有別的體驗。

這是一杯名副其實的“趙州茶”。

茶會結束,大家一起收拾案幾、茶壺、茶盞,該洗的洗,該放的放,該搬的搬。陸陸續續散去,觀音殿前隻剩下白亮亮的一片月光。

過了沒多久,晚鍾響過,除了外麵照明的燈,樓房各處的燈光都歇去了。

睡不著,我悄悄地爬起來,在寺院的廊廡間踟躕徘徊。天如水,一輪圓月當頭。

此時,想什麼呢?

茶樹的葉數不盡,世間的水無法計。偏偏在此時此地,一時因緣際會。

這茶,穿越萬水千山,沾著晨露,染著朝曦,帶著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喚,來到眼前,在小小的盞中,快樂地舒展。這水,前天為冰,昨天為雲,明天為雨,且不說杯中水來自何處,在此時此地,它與茶葉融會的同時,也把天地萬物的光風霽月,收在眼前這一杯中。

忽然覺得,自我的生活,仿佛在一把小小的茶壺裏展開,外麵才是廣大的世界。偶一抬頭,看天高月小,一壺天地小如瓜。誰又在裏麵,誰又在外麵呢?

------------

《一日沙門》 茶之六度

------------

朋友從天台山歸來,給我一份禮品。古來有言:寶劍贈義士,紅粉贈佳人。對於我這樣的茶癡,還有什麼禮物能比得上眼前這一盒新綠的“羅漢雲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