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2 / 3)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

水初沸,如魚目,微有聲。

火勢熾然,湧泉連珠,水二沸了。

此時,舀出一瓢水備用。隨後用“竹■”環攪水中心,用“茶則”量茶末,從水中心投下。當有勁風助陣,騰波鼓浪,水已三沸。不消片刻,水的波濤濺出沫子,趁勢倒入先前舀出的水,止其沸騰,使其生成“茶花”。

花似棗花、青萍、浮雲、青苔、菊花、積雪。

茶湯如沸,分去浮沫;酌茶到碗,趁熱輕啜。

此時,當於瓦屋紙窗下,清泉好茶,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

從一碗茶,得半日之閑,的確抵得過世上十年塵夢。

中國的飲茶法有二大類、四小類,二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漢唐飲茶以煮茶法為主,自五代至清飲茶以泡茶法為主。四小類是從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從泡茶法中分解出點茶法。煮、煎、點、泡四類飲茶法各擅風流,漢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點茶法,元明清延續至今尚泡茶法。

明朝時,中國製茶技術發生大變化,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罷貢團茶,遂使散茶(指今天普遍飲用的葉茶)獨盛。

散茶的出現,必然要求煎茶法有所改變,於是“衝瀹”之法應運而生。

“衝瀹”俗稱“衝泡”,是將散茶直接放入茶器中以沸水衝泡。此法簡便易行,也得茶之真香、真味。

愛茶人飲茶的過程,既是體會“茶的味道”,也是體會人生滋味的過程。

如果將全部心思都放在“尋味的念頭”上,便把“真正的主角”——飲茶人自己給忽略了。

真正的愛茶人,飲茶是擁抱生活的一種態度,是與恬淡心境悠然相會的一次邂逅,是體認自然的一條道路,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種方法。

在眾多飲品的包圍中,中國茶,魅力依然。她的存在,已經超越了其作為植物的自身物質屬性,開啟了人契入、走進寧靜美好的精神之域的門扉。

這些愛茶人過著令人神往的生活。他們從緊張繁忙的生活中,能夠找出時間,讓身與心遠離塵勞,沏上一壺清茗,在茶香嫋嫋間,純淨心靈,安頓身心,享受生活。

中國茶品種豐富,各種名茶更是受到人們的青睞。

世上無文字,茶味怎流傳?

幸有這些愛茶人,以筆墨傳茶香,以文字抒胸臆,或濃釅,或淡然,寫下一段段不斷逸出茶香的珠璣文字。

銀碗盛雪,閑來煎茶。

無論是涼台、靜室、明窗、曲江、僧院、鬆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隻要有茶,就有了清香四逸的時光,就多了幾分自在和幾分愜意。

獨樂樂,與人樂,孰樂?

有茶皆樂,因為茶可獨品,也可共飲。

茶意在字裏行間,古今人物,啟人心智;茶境在眼前一盞,天地山川,燦爛星河。

緊張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時間,與三五素心知己,飲幾杯佳茗,品一段妙文。

這樣的茶境,這樣的文字,愛茶人又如何願意錯過?

凝神眼前茶事,不知不覺,手中就多了《清香四溢的柔軟時光》這本“愛茶人的私房書”。

------------

《一日沙門》 聽壺

------------

去拜訪冬至之前,我從書架上取下一把宜興紫砂壺,準備送給她做禮物。這壺是我出差無錫時,專程趕到宜興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