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年維特之煩惱》導言(1 / 3)

德國人摹仿我,法國人讀我入迷,

英國啊,你殷勤地接待我這個

憔悴的客人;

可對我又有何用呢,連中國人

也用顫抖的手,把維特和綠蒂

畫上了鏡屏

這又是一個想當然的錯誤,如果歌德明白了大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明白了當時聳人聽聞的文字獄,他就會知道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古老和遙遠的中國絕不可能流行維特和綠蒂的故事。此時的大清帝國處於康乾盛世尾聲,正是乾嘉學派大行其道之時,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無論詩歌還是小說,都是不算正業的旁門左道。歌德並不真正了解東方的中國,而中國就更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歌德。歌德的偉大,在於已經提前預感到了世界文學的未來,他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世界各國的文學將不再隔膜,那時候,不僅西方的文學將相互影響,而且神秘美妙的東方文學,也會加入世界文學的大家庭中來。歌德近乎興奮地對愛克曼說,他越來越相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隨時隨地正由成千上萬的人創造出來,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寫了一首好詩,就夜郎自大地覺得他了不起。歌德充滿信心地發表了自己的宣言,他認為隨著文學的發展,單純的民族文學已算不了什麼玩意兒,世界文學的時代正在來臨,每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

中國人知道歌德,起碼要比歌德了解中國晚一百年。有趣的是,經過專家學者的考訂,雖然零零碎碎可以找到一些文字數據,證明歌德這個名字早已開始登陸中國,然而歌德作品的真正影響,並不是來自遙遠的西方歐美,而是來自不很遙遠的東方日本。歌德並不是隨著八國聯軍的洋槍大炮闖入中國的,在“中西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基礎上,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動機,首先是“富國強兵”,是“船堅炮利”的物質基礎;其次才是精神層麵的文學藝術。以古怪聞名的辜鴻銘先生也許是最早知道歌德的中國人,他在西方留學時,曾與一個德國學者討論過歌德,話題是這位大師是否已經開始過氣,而他們的結論竟然是完全肯定。在辜鴻銘筆下,歌德最初被翻譯成了“俄特”,所謂“卓彼西哲,其名俄特”。

最初有心翻譯介紹歌德作品的中國人,應該是馬君武和蘇曼殊,這兩位都是留日學生。王國維和魯迅在各自的文章中,也曾以讚揚的語調提到過歌德,他們同樣有著留日的背景。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不管我們相信不相信,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直都與近鄰日本緊密聯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似乎已習慣了跑到鄰居家去借火沾光,革命黨人跑去避難,年輕有為的學生跑去求學,為了學習軍事,為了學習文學或者科學。最終引起了戰爭也好,輸入了革命思想也好,反正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說到底,歌德在中國的真正走紅,無疑要歸功於郭沫若在1922年翻譯出版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而郭沫若之所以會翻譯,顯然又與他留學東洋期間,這本書在日本的家喻戶曉有關。眾所周知,歌德最偉大的作品應該是《浮士德》,但是要說到他的文學影響,尤其是對東方的影響,恐怕還沒有一本書能與《少年維特之煩惱》媲美。

德國人摹仿我,法國人讀我入迷,

英國啊,你殷勤地接待我這個

憔悴的客人;

可對我又有何用呢,連中國人

也用顫抖的手,把維特和綠蒂

畫上了鏡屏

這又是一個想當然的錯誤,如果歌德明白了大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明白了當時聳人聽聞的文字獄,他就會知道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古老和遙遠的中國絕不可能流行維特和綠蒂的故事。此時的大清帝國處於康乾盛世尾聲,正是乾嘉學派大行其道之時,對於中國的讀書人來說,無論詩歌還是小說,都是不算正業的旁門左道。歌德並不真正了解東方的中國,而中國就更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歌德。歌德的偉大,在於已經提前預感到了世界文學的未來,他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世界各國的文學將不再隔膜,那時候,不僅西方的文學將相互影響,而且神秘美妙的東方文學,也會加入世界文學的大家庭中來。歌德近乎興奮地對愛克曼說,他越來越相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隨時隨地正由成千上萬的人創造出來,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寫了一首好詩,就夜郎自大地覺得他了不起。歌德充滿信心地發表了自己的宣言,他認為隨著文學的發展,單純的民族文學已算不了什麼玩意兒,世界文學的時代正在來臨,每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