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1 / 3)

傳略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作家。出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父親經營紡織業發家致富,與大多數的同行相比,父親要體麵得多、很有教養,鋼琴彈得非常出色,書法清麗,會說法語和英語。母親出身於意大利的一個金融世家,從小就說意大利語,他們都屬於奧地利上層社會,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熏陶。在這樣一個上流的幸福家庭中,優裕的環境為茨威格童年的成長、受教育、文化藝術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16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誌上發表詩作。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期間,茨威格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1900年,茨威格已有200首詩歌問世。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收錄了50首詩歌。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在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取材於《聖經》的第一篇小說《出遊》。1904年,大學畢業,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曆。在法國結識了維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同年,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曆——兒童國度裏的四篇故事》也於此時出版,收錄《夜色朦朧》、《家庭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欲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從事外國文學(主要是詩歌)的翻譯工作。戰爭爆發後流亡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一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奧特曼(33歲)在裏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病理學家認定他們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點鍾之間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曆》、《馬來狂人》、《恐懼》、《混亂的感覺》、《人的命運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記》、《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同精靈的鬥爭》、《三大師》、《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三作家》、《羅曼·羅蘭》、《斷頭皇後》、《列夫·托爾斯泰》等。

精神故鄉的毀滅——茨威格的離世1942年2月23日突然傳出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南美巴西服毒自殺的消息,令世人震驚。為什麼茨威格會走上絕路?是不堪於流亡國外、窮愁潦倒的生活,還是對前途悲觀絕望、精神苦悶而致?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1933年法西斯分子上台不久,便製造了國會縱火案,企圖向全世界證明,國際共產主義,也就是世界猶太主義,陰謀顛覆德國政府,是德國人民的死敵。可是法西斯弄巧成拙,明眼人全都看清了這次大火的秘密。柏林當時正在上演由茨威格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火燒火燎的秘密》。人們站在廣告牌前,相視而笑,心照不宣。這微笑激怒了做賊心虛的法西斯匪徒。這些真正的縱火犯終於撕掉了廣告,電影被禁止上映。接著,柏林狂熱的納粹大學生在廣場上焚燒進步作家和猶太作家的書籍,以表示對法西斯主義的信仰,對元首的忠誠。包括海涅、托馬斯·曼和茨威格的作品在內的大批書籍被焚,這些作家的作品統統被禁。大批進步人士,猶太血統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作家受到迫害,關進集中營,或被迫流亡國外,德國國內一片白色恐怖。

對許多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過深刻分析的茨威格,看清了法西斯的罪惡本質。

1934年他被抄家,於是茨威格離開薩爾茨堡前往英國,1938年,奧地利被法西斯並吞。從1934年到1940年,除了兩度訪問美洲之外,茨威格一直僑居英國。1940年取得英國國籍,前往美洲,最後住在巴西。在此期間,他的創作和演講都一直深受歡迎。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茨威格在物質方麵沒有任何匱乏,也從不缺乏榮譽。他有英國國籍,不像一些流亡的猶太人處處受到歧視,他擁有巴西的長年簽證,是受到特殊禮遇的貴賓。那麼,他為什麼會自殺?

他在自殺當天寫的絕命書中寫道:“在我自覺自願、完全清醒地與人生訣別之前,還有最後一項義務亟須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謝這個奇妙的國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給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場所。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與日俱增。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也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後,我更願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對我來說,腦力勞動是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財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願他們經過這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升!而我這個過於性急的人要先他們而去了!”

茨威格雖然從沒有物質上的匱乏,也不缺少榮譽,但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精神故鄉的毀滅,他那種“無家可歸”的精神痛苦,已經耗盡了他的生命能量。在他自殺前幾天,傳來新加坡淪陷的消息,他進一步感到心力交瘁。他對前途感到絕望和無能為力,不知漫漫長夜何時能盡,他“這個性急的人”再也沒有耐心等待了,於是,他選擇了死亡。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麵為他送葬。巴西政府決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後幾天住過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羅波利斯的別墅買下來,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

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紮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名言1.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

2.一個人能力所不及的地方也就是他的責任的界限。

3.國王,可以說是一架報時巨鍾的主發條,它無情地規定了作息時間。從生到死的一舉一動,從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愛情嬉戲的瞬間片刻,不屬於他自己。

4.整個十八世紀,猶如先前的一切時代,一個國王有沒有性功能,一個王後多子還是不育,這是被看做公開而並非隱秘的事,被看作國家大事,合歡床實與“王統”攸關,國祚所係。顯而易見,它同洗禮盤和棺材一樣,是人生的一個部分。

5.愛情的陶醉和戰栗,占有的痙攣,探聽不到秘密激起的怒火,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隻有愛情帶著憂傷甘美的滋味把他緊緊地摟住,一種已經幾乎沒有任何渴望、可是無比強烈的愛情。

6.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付生活中無邊的苦難的。所以,自己需要別人幫助,自己也要幫助別人。

7.一個人的同情要善加控製,否則比冷淡無情更有害得多。

8.同情有點像嗎啡,它起初對於痛苦確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療的靈藥,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的界限,它就會變成最可怕的毒物。

9.同情是把兩麵有刃的利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10.通過同情去理解並且經受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內心豐富。

11.永恒的進步從每一種製度那裏所接受的僅僅是合乎需要的部分,而將限製自己的都拋棄掉,就像我們扔掉水果皮一樣。

12.盡管……說得天花亂墜,娓娓動聽,但協定的雙方都很清楚。他們的誓約並不高尚,這種誓約就像貓頭鷹或蝙蝠一樣見不得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