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1 / 1)

測方法和評價標準。隻是專業性太強,轉用“民族第一”來代替,專業人員請直接去分析具體數字。這樣無論是誰,是否聰明和稱職都能數出來。無論什麼人都可以進行檢驗,得到一致的結論。“無論什麼人”體現了“可重複”,“得到一致的結論”體現了“可檢驗”。如果隻有聰明的人,稱職的人才能檢驗,那是“皇帝的新衣”。當然這是我定義的標準,你或者其它人也可以定義自己的技術力標準。科學鼓勵自定義標準,通過大量的自定義標準去逐步逼近客觀標準。

上麵講的科學的“可重複,可檢驗”的方法,是沒有邏輯的,沒有道理可講的。滿足了就是科學論文和研究,不滿足就不是。你就把它當科學的公理好了,是不證自明的。

偏微分網友的!

經濟中誰是水泥?誰是鋼筋?你傻站那兒考慮來考慮去,水泥鋼筋一萬年不會變(也許),人可是早生老病死不知多少代了!

你別裝糊塗,我不信你搞建築工程的時候身邊沒有經濟師指點!你下次搞建築時先把那個人踢走再說!

經濟學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資源的前提下避免無謂浪費,提高效率.

你去建你的破房子,如果中國13億人口,你建20億座破房子,那才是標準的白吃!可以搞別的東西的資源都去建那多餘的破房子去了!

最後告訴你,誰說隻有刷盤子才能讀書?讀書是天上掉下來的嗎?大學是平白搞出來的嗎?不需要錢嗎?收入增加了,誰說就不能用來讀書了?誰說就不能用來搞科研了?

外行人!

--------------------------------------------------------------------------------

[改版]

“可檢驗可重複”原本是自然科學實驗的要求,由於有實驗條件、實驗結果等非常明確清晰的定義,所以可檢驗可重複就成為檢驗自然科學真確性的一項標準。在這種意義下,可重複指實驗條件、環境和結果的可再現性;可檢驗是指每次再現的結果,是可以檢測,並保持一致的。

那麼愚蠢小豬的“可檢驗可重複”是否是這個意思?從帖子來看,似乎不是。愚蠢小豬的“可檢驗可重複”我覺得更多的是指科學態度,愚蠢小豬反複提到了科學和神學,我想“可檢驗可重複”的標準是指“科學態度”的角度來理解更合適。

所以我是想知道,這個“可檢驗可重複”到底是指什麼?

再說科學態度,在社會科學領域,科學態度應該是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還是“可檢驗可重複”?愚蠢小豬提出的標準就是“可檢驗可重複”,並且強調這個標準是無邏輯的先驗的!我覺得在這裏愚蠢小豬是將自然科學實驗的標準擴大化了,認為其適用於所有領域。但是比如在曆史學上,談論“可檢驗可重複”就沒有多少意義。在這一點上,恰恰是愚蠢小豬堅持了靜止的觀點,從而陷入了形而上學,這才是神學。

不過,《刷盤子係列》確實有道理,並不是純粹唬人的花架子。我以為,如果這樣來表達,是不是要好些: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國完全忽視了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和提高,導致目前在基礎科學領域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而基礎科學是國家發展的要素,所以改革開放存在著巨大缺陷?

在對類似這樣的問題的理解上,我覺得存在著希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這一點使我們在認識問題時,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