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
漫漫青史,何以握之掌上浩浩雄兵,何以收之胸中六洲風雨,何以覽之眼底隆隆雷聲,何以書之筆下
答案是:思考!
翻開人類文明的史冊,你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頁都寫滿了人類思考的偉大篇章。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商業家的思考。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是革命家的思考。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改革家的思考。
“行乃知之始,學非問不明”是學習者的思考。*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詩成泣鬼神,筆落驚風雨”是文學家的思考使然。
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是政治家的思考。這個“圈”昔日還是貧窮、破舊的邊陲小鎮,而今早已成為商廈林立、車輛如流、富甲一方、聞名天下的現代化都市。“神話般地崛起座座高樓,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是政治家的思考使然。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昔日“手可摘星辰”曾被人們理解為誇張和夢想。而公元2003年北京時間i0月1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飛天使中華民族圓了“手可摘星辰”的夢想。“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使中華民族5000年飛天夢想一朝得以實現。這是科學家的思考使然。
古今中外,時空交錯,無不是思考在左右著人類的發展。
毛主席詩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個“架”字體現出的是思考;一個“變”字,體現出的卻是思考的沉甸甸的力量。是思考讓天塹變成通途。
荀子說:“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大腦因為思考變得聰靈,人因為思考才變得睿智。學習和思考,應當成為我們生活的主題,應當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
3.思考是你不可或缺的技能
這是一則“笑話”。
在一所由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組成的國際學校裏,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學生都說不知道。原因是: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這則讓人莢不起來的笑話,的確發人深省。
看看現實,在數理化方麵的國際比賽中,凡是死記硬背的題目,中國學生都能獲得最高分;凡是需要獨立思考、判斷、想象的題目,中國學生往往失分。
為應付升學考試,老師希望學生按“標準答案”回答問題,不鼓動學生“別出心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希望孩子“聽話”,不鼓勵孩子獨自做出決定。
《知心姐姐》雜誌曾搞了一次以“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標準”為題的調查。全國1904名父母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選擇“聽父母或老師的話”的有211人,占11.08%,選擇“有思想、有主見、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的隻有23人,僅占1.21%。
今天,我們已經處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客觀環境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挑戰。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這種能力,使他能夠與時俱進,備受社會的歡迎。
思考是一種技能,它可以通過培訓得到;如果不注意開發,思考的萌芽就會枯萎。掌握了思考的技能,學習就不難了,做人做事也就不難了。
4.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