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對待關係比較好或特別親密的朋友。有時也會與好朋友去外麵吃一些特色菜,吃一些我們自己做不出來的東西。在家裏和在外麵不一定意味關係怎樣,但如果在家請客,那麼更大的可能性是很好的朋友。
美國人更看重做客之道,而不是待客之道。對於待客,熱情,讓人有回家的感覺就好了。習慣上,要事先告訴客人除了他還有哪些人要來。另外,應該問客人有哪些菜不吃,如宗教上的忌諱等。反過來,做一個客人的規矩比接待客人要多。客人要準時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般的情況下,要帶點東西,如酒或水果等。作為客人,在沒上菜時或吃完飯後,應該問主人,“我能幫什麼忙嗎?”有時,主人真的會允許你收拾桌子或洗盤子呢!這是很親切的表示。勸酒在美國是不存在的。
第三篇 人際關係:互相幫助 互相欣賞話題20:純粹的友情減少了,利用色彩增強了
袁嶽(Victor Yuan):
與我保持緊密關係的朋友大概有40人~50人,其中1/3是同學關係,1/3是商業合作關係,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社會關係,如媒體記者和網友等。總結一下結交這些朋友的目的,1/3是自然認識的,另外2/3都是帶有功利成分的。從友誼的發展看,朋友的總量特別多,而且新朋友特別多。每個星期,我都要發出一百多張名片,收回八十多張名片。全年接觸六七千新人,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比較緊密的新朋友。雖然我不代表一般人,但這些反映出,現在人們的社交更具規模了,通訊服務的發達更進一步支持了這種規模社交。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友誼的特點是功利性層麵加強了,從負麵來說,這種情況也支持了開後門情況的發展。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經濟重要性的提高,朋友的功利性也會進一步提高。短期利益的朋友關係會占用大量的交往時間和精力。保持長期交往的朋友減少了,純粹的友情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用色彩增強了。友誼中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減少了;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成分有明顯增加。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必須說,作為外交官,我的生活流動性很大,有時在這個國家,有時在那個國家。這對友誼產生了影響。一方麵,我在不同地方都有朋友。中國朋友和俄羅斯朋友都有。另一方麵,我的朋友在不同地方,比較分散,不容易保持友誼,因為友誼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來維持。有時,我覺得朋友怎麼這麼少,後來意識到,哦!原來我已經在莫斯科了,一些朋友不在這個國家。我周圍很好的朋友,差不多有20個~40個。在這些人中,有些是一起長大的,大概占10%左右。更多是在上大學和工作時結識的朋友。我的這些朋友有個特點,就是國籍多樣化。但是如果朋友太多了,到了一兩百個,那麼我個人覺得很難安排時間,很難保持友誼的質量。這一點涉及到美國人最近幾年對友誼的看法的變化。感情色彩稍微淡了一些,但我還是比較珍惜友誼。工作上的朋友雖好,但不能完全滿足對情感的需求。中國人對友誼的重要概念是我依靠你,你依靠我,我幫你,你幫我。一些我不認識的中國人,剛認識我,就讓我幫助他們拿簽證。這種事情在美國很少發生。在美國人眼裏,友誼的核心不是互相幫助,而是互相欣賞——我們是朋友,我們在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就是這樣。
第三篇 人際關係:互相幫助 互相欣賞話題21:美國人不會看對方花了多少錢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