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素質
如果說文化素質是講話者應備素質修養中的基礎,那麼心理素質就是講話者素質修養中的重要方麵。
或許你曾經有這樣的經曆:本來事先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可在正式講話時由於心理素質不穩定,造成了緊張、怯場等情況,結果講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是與預期效果大相徑庭,這就是由於你心理素質不過關造成的。所以說,培養和訓練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眾講話者必備的素質修養。
(一)當眾講話者的心理因素
1.要有足夠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個體對自己認識活動的後果抱有成功把握的一種預測反應,是一種推斷性的心理過程。自信心的強弱可以在某一具體認識或實踐過程中反映出來,並表現為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一種習慣性心理,成為某種性格特點。如果一個人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自信,就會強化自信心理,成為一個自信心較強的人;反之,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自信,老是優柔寡斷,或者其自信心經常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為人處事缺乏自信,成為一個膽小怕事、謹小慎微、舉棋不定的人。
自信心在當眾講話活動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並且會對講話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自信心強的講話者通常表現為對自己的講話後果持肯定性的判斷,麵對講話場合表現為熱情果敢、鎮定自若,使自己的口才得到正常發揮或超水平發揮;缺乏自信心的講話者則表現為對自己的講話後果持否定性判斷,這時如果硬著頭皮去講,就會顯得自卑膽怯、顧慮重重,甚至驚惶失措、語無倫次,影響講話效果乃至導致講話的失敗。因此,當眾講話一定要樹立自信心,具備自信素質,充滿自信地對人講話,把培養和建立堅強的自信心看成是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無論在什麼樣的講話場合,當需要自己講話時,都能充滿信心地表現出自己的最佳狀態。
2.要有成功的願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說:“每個人都有五種需要,它們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從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會表現為強烈的成功欲望。”在當眾講話時,講話者無論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形,無不是為了贏得掌聲、贏得讚同、贏得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樣的希望和期待就是當眾講話者希望講話的成功願望。因為當眾講話時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他既要實現某次具體的講話目的,又要通過講話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求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而這些正是促使一個人積極參與演講活動的內在動力。
人生的欲望很多,而成功的欲望是人生的各種欲望中較高的一種欲望,它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滿足感,它能變成人們思想行為的強大的內驅力,對人的創造性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在講話時,成功欲是促使講話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也是講話者重要的心理素質,講話者缺少這樣的動機和欲望,是很難使自己取得好的講話效果的。
(二)當眾講話心理素質訓練
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鍛煉和培養的。美國久負盛名的戴爾·卡耐基說過:“演講絕不是上帝給予少數人的特殊才能。”隻要堅持不懈地實踐,掌握演講規律,由登台新手變為“沙場老將”以後,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從而在各種錯綜複雜的講話場合應付自如。
1.克服緊張練習
練習者可以輪流上場,也可以讓自己熟悉的人做自己的聽眾。練習者站在高於聽眾的地方,目視聽眾但不必開口。此時練習者要進入講話的狀態中去,感受現場狀態,進行心理體驗。
這種練習是練“心”不練“口”,每次站立5~10分鍾,由於可以不開口講話,練習者的心理負擔不會那麼重,因此有利於練習者的心理素質。這步練習持續到練習者不覺得十分緊張為止。
2.語言表達練習
練習者克服緊張情緒之後,在人前站立心理上已經基本適應,因此,可進入說話練習階段。講話的內容和形式,不要給予任何規定和限製。練習者要隨心所欲,講自己最熟悉的話。這時的練習者雖然心理上初步適應,但開口講話還缺乏適應性,此時大腦或緊張或混沌一片,所以這一步練習隻要求練習者能開口講話就可以了,至於內容則可非常隨意。
這種練習是在練“心”的基礎上練“口”,講話時間以3~5分鍾為宜。練習者和聽眾可現場交流對話,輪流演練,直到練習者能在人前自如流利的講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