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針對性格差異講話
由於個人性格不同,講話者在講話時應該注意分寸,把握尺度。如同性格開朗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就應注意分寸,循循善誘。孔老先生這一點就運用得很好。據說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他:“聽到了,就要去做嗎?”孔子說:“不能。”而過了幾天,另一個學生冉求又問他:“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在旁聽了就不明白了,就問孔子說:“他們兩個人的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為什麼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故來請教您。”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勸阻他。”
三、當眾講話的生動性準則
生動性是對講話者講話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講話者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忌諱那種幹澀難懂、空泛乏味的語言,而需要使用易被對方接受、鮮明生動的語言。那麼,講話者語言如何在確保具體、精確、鮮明、簡潔等特色的基礎上,增強其生動性和吸引廣大聽眾的魅力呢?
這裏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語言。有些人很喜歡使用一些現代的“時髦詞”,或者是流行的套話。把這些東西生拚硬湊在一起,乍聽起來挺“新鮮”,實際上細細回味起來,這些語言不僅不能給自己的語言增色,反而使其遜色。加裏寧曾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誌曾說過,最壞不過的事便是用現存的公式和現存的口號來思想。這種做法,當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話把某種理論表達出來,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會犯錯誤。如果你說話時隻背誦那些記得爛熟的公式,那時你的腦子並沒有真正起作用,而是在睡覺。”同時他還明確地指出:“為什麼你們在發言中,總是力求用現成的公式來講話呢?什麼叫做說現成的話呢?這就是說,你們的腦筋沒有起作用,而隻是舌頭在起作用。說現成的一套話,你們就不能夠給人家以印象。為什麼呢?因為這套話用不著你們說,大家也知道。你們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來講話,那就會講得不很漂亮。其實你們錯了。這樣的話,大家更願意聽,更容易懂。”“每個人應當力求用自己的語言說話,用母親教會的語言說話。母親所教出的語言是最好的語言,請你們相信我說的是良心話。”
加裏寧的這番話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講話者,在語言的實踐運用中,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問題、表達思想,並且運用它去說服人們,讓人們接受。其次,在語言的運用上要適當使用比喻、擬人、襯托、渲染、誇張等手法。比如,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中形象地描繪了資本家和勞動者的形象,他說:原來的貨幣所有者,現今變成了資本家,他昂首走在前頭;勞動力所有者,就變成了他的勞動者,跟在他後頭。一個笑眯眯,雄赳赳,專心幹事業;另一個卻是畏縮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運到市場去,沒有什麼期待,隻期待著搜刮似的。這種形象的選擇和形象化了的語言十分逼真,人們可以從中比較容易地接受真理,受到教育。
四、當眾講話的說服性準則
當眾講話的說服性可能對講話者最具挑戰了。當眾講話的目的是講話者通過講話所傳遞的信息或闡述的道理來影響聽眾的信念或驅使聽眾去做一件事情,或許你曾見過,某個演講者作了一個非常具有煽動力的演講,他的聽眾瘋狂的為他的說服力熱烈的歡呼。雖然在我們看來這一切是那麼簡單,但要想真正的說服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要取得對方的信任,這是進行說服的基礎。如果你在對方心目中沒有地位,說服就沒有分量,對方當然不會信服你。
2.說服要針對對方的心理,這是成功的關鍵。話說到人家心坎上,讓對方有所觸動,這是說服別人的一個關鍵所在。
3.說服要利益在先,道德在後。不管講什麼,要想說服人,就應該有意識地把人們的利益擺在前頭,並要聯係人們的利益去講道理,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4.說服要留有選擇權。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強迫自己,所以,要給人以選擇結果的餘地,你可以指明方向、創造條件,但要由人們自己去選擇行為的結果。即使是你在給人選擇結果,也應該造成是他自己在選擇結果的心理和認識。
五、當眾講話的互動性準則
說話是雙方麵的,甚至是多方麵的。當你麵對聽眾談話的時候,如果你隻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話講出來,而不了解聽眾的看法和興趣,不能觀察聽眾對你的話有什麼反應,有什麼疑問,不能及時地解除對方心理的症結,那你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談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