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食指和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一次演講中使用了這個手勢,從此,這種“V”字形表示勝利的手勢便在歐洲迅速流行起來。但做此手勢時一定要注意手心向外,否則就是讓人走開,英國人則認為是傷風敗俗。
使用體態語言時,如果涉及不同的民族國家,一定要入鄉隨俗,了解清楚各種體態語言的含義,否則就會給開展工作造成很大障礙。
(二)符合體態禮節原則
1.手勢。
一般認為,掌心向上是虛心誠懇的表現,在介紹、引路、指示方向時都應掌心向上,上體稍前傾,以示敬重。切忌一個手指對人指指點點。在講英語的國家裏,不同的手勢有各種,含義。講話者在對外活動中應多了解一些這方麵的知識,可有助於相互的思想交流。如果不能確定某種手勢對方會怎樣理解,那就最好是不用手勢,以免產生誤解。
2.眼神。
眼睛被稱為“心靈的窗口”。運用不同的眼神可以傳達不同的信息,交流不同的思想感情。由於傳統習慣與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各族人民在運用眼神表示思想感情方麵的習俗各不相同。在多數國家和地區,與人交談時應避免久久凝視別人。有教養的一個最重要的體現就是能夠控製自己的情感,不輕易讓它流露出來浸染周圍的其他人。因此,一個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情,輕易地就做出一種鄙夷或不屑的眼神,實質上並不能顯示出他高尚多少,相反倒是反映出他的狹隘與無禮。應注意:斜視、瞟、瞥與睥睨的眼神少用為好。
(三)體態語言要做到自然、熱情
當眾演講時,演講者態勢語言要表現的真實、自然,情感的流露要真誠,它體現了人性特征。自然是對體態語言的第一位要求。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如木偶;有的人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總是那樣做作,象在“背台詞”。這都使人覺得別扭、不真實、缺乏誠意。孫中山先生曾這樣告誡人們,“處處出於自然”,“不可故作驚人模樣”,這樣才能博得人們的信任。因此有人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的乖巧,不是沒有道理的。你的每一個姿態舉動都應是在你的情感沒有思想支配下自然形成的,絕沒有任何矯造之感。自然要求心理狀態良好和精神放鬆。精神放鬆才能使舉止灑脫自然。而熱情是燃燒在心靈的火焰,籠罩著演講者的整個身軀,猶如閃爍在聖人周圍的光暈,照耀著每個聽眾的心,感染他們。所以,講話者要在自然的基礎上表現出你的熱情,熱情是讓演講的話題使聽眾充滿興趣,隻有這樣才能在演講時充滿真情,打動聽眾的心。但熱情的演講並不是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仿佛中了魔力一般,它是演講人真情的流露,是演講者思想和精神反射出的光輝。看過電影《開國大典》的人必定對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了”時的那一情境有深刻印象,沒有人不為毛澤東在那一時刻所表現出的熱情而心靈震顫。那渾厚高亢的聲音,那偉岸瀟灑的身軀,那整個人所散發出的無比偉大的精神力量,像聖靈一樣散播開來,感染每個人,使人為之膜拜。
(四)動作要簡單精煉
在當眾講話時,運用態勢語言要符合一般的生活習慣,不要搞得太複雜,應運用已被人接受和理解的動作,否則,就會影響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