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當眾講話成功實例(6)(2 / 2)

1975年5月,前蘇聯糧穀進出口公司首腦維克多·珀辛使用瞞天過海之計,悄悄與美國務大穀物公司的歐洲子公司談妥了購買1000萬噸糧食的合同。

1975年7月,福特與基辛格驚悉前蘇聯已與美國穀物公司簽下購買1000萬噸糧食的合同後,立即想起三年前的沉痛教訓。那次前蘇聯人搶購600萬噸穀物的狂潮,使美國小麥價格迅速上漲3倍,觸發全美通貨膨脹,招來舉國上下抱怨和抗議。兩人當即決定,馬上著手三項工作:(1)通知各穀物公司“自動取消”與前蘇聯新的糧食貿易,不得續訂購銷合同;(2)召開高層糧食形勢吹風會,研究對策;(3)設法以糧食為武器,換取前蘇聯的石油好處。

糧食形勢吹風會在總統顧問的辦公室裏多次進行。由基辛格授權、副國務卿羅賓遜主持,中心議題是防止前蘇聯“糧食搶劫”的重演。吹風會幾經秘密討論,製定了兩項對策:通過中止與前蘇聯的貿易,抑製開始上漲的糧價;迫使前蘇聯與美國達成“規定購糧限額和正常購買程序”的協議,使美國取得戰略主動權。但是吹風會和秘密決策者對前蘇聯已買下的1000萬噸糧食束手無策。倒是列席會議的勞聯—產聯主席喬治·米尼獨有良方:在勞聯—產聯的支持下,由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於適當時機發出最後通牒:政府不保證食品價格不上漲,碼頭工人就拒絕出口糧食裝船。8月11日,前蘇聯一艘運糧船駛進休斯敦,碼頭工人立即罷工,米尼則公開宣布:“勞工組織始終保留抵製裝船的權利。”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公眾迅速興起抗議賣糧給前蘇聯的風潮,米尼不失時機地帶著碼頭工會主席格裏森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福特總統“攤牌”。此舉表麵上是對本國政府施加壓力,實質卻是要挾前蘇聯,而且把中止新的貿易升格為“民間禁運”,讓前蘇聯人殫精竭慮買到手的糧食變得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75年秋天,美國交運的穀物仍非常有限。

王牌在手,基辛格與羅賓遜打起用糧食換石油的如意算盤。自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統一行動以來,美國連挨悶棍,時而飽受油價上浮之苦,時而還遭禁運之災。就在1975年夏季,OPEC又把油價提高10%,使石油輸入國多支付100億美元,其中美國獨增開支20億美元。當時美國每年的石油缺口是1000萬噸,相當於600萬噸穀物的價錢,基辛格與羅賓遜的算盤是,前蘇聯每年賣給美國1000萬噸石油,價格須低於國際市場的10%;美國要按國際市場價賣給前蘇聯穀物。兩人認為,前蘇聯迫切需要美國的糧食去彌補日益加劇的虧空,在石油價格上打點折扣,隻不過是付出一筆小小的代價,也是美國應得的好處。於是由羅賓遜出麵把“糧食換石油”的信息透露給克裏姆林宮。莫斯科雖然惱怒美國的敲詐勒索,但因缺糧而發作不得,隻好表示“可以進行談判”。1975年8月初,福特總統飛抵赫爾辛基參力。歐洲安全首腦會議,在會晤勃列日涅夫時,詢問糧食換石油的可能性(隻是沒有提折扣問題)。勃列日涅夫則表示“對此很感興趣”。既然前蘇聯相繼做出積極反應,羅賓遜就建起談判班子,由欣頓主談糧食購銷協議,貝爾主談石油折扣,自己向莫斯科提出“一攬子”要價。

1975年9月11日,羅賓遜首飛莫斯科,進行美蘇兩國糧食購銷長期協議的意向性談判。由於協議條款對前蘇聯有諸多限製,莫斯科自然很不情願,在對羅賓遜作了“原則上可以考慮達成協議”的許諾之後,便堅定地討價還價,使談判進展十分緩慢。羅賓遜弄不懂:蘇聯人為什麼故意拖延時間?國務院發來了電傳,原來前蘇聯正慫恿最親密的盟友波蘭大肆購買美國小麥。因為,前蘇聯每年要供應波蘭三四百萬噸小麥,波蘭能買多少美國小麥,前蘇聯就可減少供應波蘭多少噸小麥,前蘇聯糧食進出口公司的首腦珀辛正利用自己與美國務大穀物公司的長期貿易關係,為波蘭人穿針引線,挖開了美國禁運的漏洞。羅賓遜得知真情,談判態度立即非常強硬:“要麼達到協議意向,要麼休談。”到9月16日,蘇聯人勉強在意向書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