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憂憤——吾土吾民吾教(2 / 3)

康有為《廢省論》的結語,則令人心碎,非不得經營蒙藏之法也,戊戌時康有為即有此言論,十年前尚有刻本刊布,蓋主事者非昏聵即誌不在此也!衙門重重,人影幢幢,機關深深,無用之公文廢紙一日不知上傳下達萬幾,而為國之建言者,其命運非格即阻。南海道:“且西藏,外蒙已去,吾尚妄欲置吏,重省舊文,沉沉惻惻,不知涕之何從也。”南海尚言:蒙藏之變,“今無能為矣,但後人見之,勿謂秦無人也。”秦有人,乃康有為也,康有為早有言,人不聽而言中焉!還如左宗棠征西域,平阿古柏之亂,言邊事之重,邊民之困,塞防之切;李鴻章一派則以為新疆千裏無人、無草,今用重兵,其軍費還不若投之以海防,此塞防與海防之爭也,左宗棠據理力爭而不讓,平喀什之亂,直逼沙俄侵占之伊犁,於是新疆收回矣!否則,我中國今日之國土西至敦煌,星星峽以外九十六萬平方公裏,其胡楊、其紅柳、其天山雪水、其龜茲千佛洞、其塔克拉瑪幹荒漠底下之石油,盡為他國強搶奪矣!康有為屢讚左宗棠即為此也!《廢省論》之結語,吾人不能不讀;

按九部之文,經營蒙、藏之法,吾於戊戌言之,又前十年壬寅刻於《官製考》,前年又刻之《國風報》。若能行之,何待今日庫倫、西藏之變,舉國無措乎十年前行吾此說,則蒙、藏完備,無施不可矣。嗚呼!今蒙、藏之大,僅設一局,又不列於國務員,亦豈能以一人為治也。瓜分既迫,嗚呼莫救,今無能為矣。但後人見之,勿謂秦無人也。雖然,今蒙、藏失矣,此空言何益哉久矣夫!餘之為曲突徙薪而不見信矣。且西藏、外蒙已去,吾尚妄欲置吏。重省舊文,沉沉側側,不知涕之何從也。邦人之覽此文者,能無同痛乎!

“不知涕之何從也!”

康有為“沉沉惻惻”,並且總是“不合時宜”地固執己見,給人的印象是“老頑固”、“反對民國”,其實不然。當民國成立,采總統製,“君憲共和”已成泡影,他不是民國的反對者,他希望改變民國,民國即中國,雖政爭紛亂、內憂外患、民生慘烈,康有為愛國愛民之心則一如既往,當革命興起、國體丕變,康有為在冷靜地觀察審視之後,指出:握手鞠躬,免冠免跪,西裝革履,此即革命成果乎?“足以治強中國乎?”“今中國阽危,人心惘惘洶洶,政治之變能救之與意者亦有待於教化耶”(《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讀者當會記得,關於如何救國,與康有為同時代人中,其謀劃之具體,其論述之精辟,其中西對照之具體,惟康有為獨領風騷,若《物質救國論》,意在物質發展、工業化之道路、汽機力即國力也;若《金主幣救國議》及《理財救國論》,則是金融改革,以金作本位,保我利權;而《中華救國論》,又明言相告,民國應“亟圖”者為:“整綱紀,行法令,複秩序,守邊疆。”“萬事之本乎,莫先以弭暴亂以安生民也”,萬不可“浮慕法、美之富強,歆羨平等、自由之政治,以為一言共和,即可立得利國民福也”等等。

康有為時居日本神戶須磨浦,對國內形勢了如指掌,且如其所言及時“開方配伍”,以對民國、生民有所補益,憂心忡忡的同時,又在神戶月見山下攜何旃理,覓地辟宅,並雲“老夫得此,俯仰山海,飽飫煙霞”,乃至“遺世忘憂”,其忘憂乎?其能舍家國之憂乎?無奈而已。然至少可以讀出康有為的另一麵:他為理想奮鬥,他也享受生活,並不時流露出詩人氣質,風流本性。此二者有時可分,有時不可分,更多時則互為交融,於政論則文史縱橫,直麵現實;於詩歌,則語尚通俗,文質優雅,且意高境遠而佳句頻出,波橫浪峻,卻是康有為所有著作之共同特點了。

且讀一九一二年三月,康有為的詩:

壬子三月九日,與旃理行,覓得須磨湖前宅,僻地幽徑,忽豁大園,備林池山石澗泉花木之勝,老夫得此,俯仰山海,飽飫煙霞,足以遺世忘憂矣。園舊名長懶別莊,吾因其舊,即名長懶園。賦十五章,既以自怡,後之論世者或有感焉

我本餐霞人,忱國舍神仙。臨睨我舊鄉,去之十五年。

人民皆非故,渺莽齊州煙。吾生本無住,樂土尤所便。

長懶園

任甫請改之,後名為奮豫。

地僻宜幽棲,雲臥占一壑。懶殘芋可熟,嵇康鍛亦樂。

長镵鋤黃獨,所勤草木學。身世長此忘,鬆風睡未覺。

鬆嶺

白雲常戀岫,青鬆橫蔽嶺。嶺崎帶岩壑,窅深出人境。

突兀數百步,登望煙雲冥。扶筇日一周,莓苔穿秋徑。

天籟亭

鬆嶺最高頂,鬆杪露簷翼。仰望翠崖上,鬱然雲翠逼。

把卷倚危闌,看月至深夕。鬆籟吹不盡,天人了性識。

積翠台

林壑俯下遊,鬆塔據崇丘。形勢撐半島,蒼翠盈雙眸。

鬆下白木塌,枕書送春秋。坐覺日月沒,平視雲靄浮。

康有為吃荔枝:

遊存簃夏日,時自粵新寄到荔枝

繩床高臥綠陰圍,摘盡枇杷試荔枝。斜日繞行鬆嶺路,雜花生樹蝶紛飛。

康有為種菜:

種菜

茄花已紫豆棚青,廿種瓜薯未識名。老大英雄惟種菜,日斜長镵伴園丁。

康有為賞花:

須磨春日,櫻、杏、桃、梅、李、牡丹、杜鵑花皆極鬧,次第開落。至夏初,則梅子綠陰,落紅飛盡,為之感慨。遊園歸,口占

草長鶯飛已暮春,櫻花雲鬧盡飄茵。杏花又逐桃花落,梅子生同李子酸。

幾日繁華憐曆劫,看人車馬自欹巾。杜鵑紅遍空山老,世事濃枯笑轉輪。

水滿池塘樹滿陰,萬紅飛盡綠沉沉。雨雲朝暮黃梅熟,丘壑榛蕪紅藥深。

茗荈芽清長日磬,壺蘆本擱忽雷琴。清泉白石還吾願,僻地枯禪證佛心。

然而,再讀康有為送梁啟超歸國,其悲壯、其哀怨、其感歎,連綿而發,目不勝接也!也有希望:“我思嘉富洱,天地複為春”,而“崇陵鬆柏路,為我吊殘紅”,卻是“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心境了:

辛亥九月,武漢變後,黨禁開,送任甫先歸國七章

江漢水滔滔,秋風動怒濤。人心思喪日,國勢痛蕭騷。

鵝鸛中宵變,龍蛇大陸號。起方三十六,鼙鼓日聲高。

本初寧健者,遘會又橫刀。睥睨窺神器,回翔負節旄。

和戎計寧己,縱敵患難逃。居攝通群盜,於今見莽操。

仗鉞陳元禮,飛書脅上皇。頓軍皆不發,下殿走徬徨。

罪己哀詞詔,維新大憲章。生逢堯舜禪,日月在明堂。

去國同奔日,茫茫十五年。乾坤憂隕裂,桑海幾推遷。

白發看征雁,青山泣杜鵑。八年久離素,幾月得同圓。

慷慨先歸國,安危係汝身。從容鎮大難,壯往定斯人。

嘖室收豪俊,潢池在撫親。我思嘉富洱,天地複為春。

去去看雲氣,神州可鬱蔥。山河仍故國,涕淚灑秋風。

化鶴看遺郭,飛龍話舊宮。崇陵鬆柏路,為我吊殘紅。

千秋傷黨錮,禁網至今開。自是朝恩厚,寧因兵變來。

硫涕蘇馬赦,傷舊滂膺哀。感歎烏頭白,艱難歸去來。

或者,也可謂:康有為是個柔情綿綿、鐵骨錚錚的硬漢,柔情者對其母也,對光緒帝也,對翁同龢、徐致靖、沈子培也,對其所愛之女人也,對“六君子”、唐才常、梁鐵君,對夭折於須彌山下小兒、義仆等等亡人也,對國家生民乃至大地草木也。鐵骨者,其為改造中國、富強中國,所抱世界大同之宏願、之道路、之策略,所有宗旨不因時勢而變其根本也。

康有為亦確是一矛盾重重之人。

“足以遺世忘憂也”,才寫完,又有《孔教會序》,仍憂也。憂民國禮教根本之缺失,又發“欲存中國,必先救人心善風俗,拒詖行存道揆,守法紀,舍孔教莫由。”梁啟超深得康有為真傳,於清華國學院做導師時,為學子學問繁多而奈何之問道釋疑時,惟以“史也!史也”答之。(拙著《少年中國夢——再讀梁啟超》作家出版社)任公此一學術思想之本原何在?須讀梁啟超如何論述康有為,亦可知任公為學之初,淵源何在。梁啟超在《康有為傳》第三章《修養時代及講學時代》中稱:“先生講學於粵凡四年,每日在講堂者四、五點鍾,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引歐美以比較證明之,又出其理想之所窮極,懸一至善而別擇之智識,亦從生焉。餘平生於學界稍有所知,皆先生賜也。”此梁啟超論康有為學問之一,而“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期沿革得失”之語,尤為典要。又:“先生所以效力於國民者,以宗教事業為最偉,其所以得謗於天下者,亦以宗教事業為最多。”任公所言康有為貢獻最天下皆謗之的“宗教事業”,為何宗教?又作何解?任公謂:“吾中國非宗教之國,故數千年來,無一宗教家。”然吾中國又是聞名世界的,數千年來禮教之邦。禮教何來,出於孔子、孔孟之道也。任公又謂:“先生幼受孔學,及屏居西樵,潛心佛藏,大徹大悟,出遊後,又讀耶氏之書,故宗教思想特盛,常毅然以紹述諸聖普度眾生為己任。”康有為常言“三聖一體”,三聖者佛祖、耶穌、孔子也,從不排斥外道,於中外諸教中尋求共同之處,從不持排斥之說。梁啟超又寫道,康有為還認為,生為中國人,“當先救中國,不可不因中國人曆史習慣利導之。”且康有為對中國國民性之弱點,早在魯迅之前便已窺知,即“公德缺乏,團體渙散”等等,如此則“將不可以立於大地,欲從而統一之,非擇一舉國人所同戴而誠服者,則不足以結合其感情,光大其本性,於是乎以孔教複原為第一著手”。舍孔教、儒學,華夏文明史何從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