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要做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個艱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極大極大的。
五、中華文化的精髓何在?
這是一個極大的、極重要的問題,不同人的看法可能有很大的分歧。我自己的看法有兩點:一個是愛國主義,一個是講骨氣、講氣節。這兩點別的國家不能說沒有,但是中國最為突出,曆史也最長。二者有區別,又有聯係。
六、愛國主義
存在決定意識,中國的愛國主義是中國幾千年的曆史環境所決定的。沒有國家,當然談不到愛國。有了國家,如果沒有外敵,也難以出什麼愛國主義。我們千萬不要一見愛國主義,就認為是好東西。我認為愛國主義有真假之別,有正義與邪惡之別。被侵略、被壓迫、被屠殺的國家和人民愛國主義是真的,是正義的愛國主義。侵略者、壓迫者、屠殺者的“愛國主義”是假的,是邪惡的“愛國主義”。隻要想一想德國法西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愛國主義”就一清二楚了。
七、骨氣、氣節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說得最為具體生動。對“非”的東西,對“惡”的東西,一定不能遷就和妥協,雖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這就叫作氣節或者骨氣,這在別的國家是幾乎見不到的,至少是極為罕見的。
綜上所述,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愛國主義和氣節,是我們極其珍貴的全民財富。我們今天對高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這二者就是我們的本錢。我們必須善於利用。
八、幾點建議
第一,在所有的學科中,文、理、法、農、工、醫,都普遍開大一國文課。分量不必太多,但學生若不及格則不能畢業。
第二,在所有的學科中設哲學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綱領,講一點中國哲學、印度哲學和自古希臘、古羅馬開始的西方哲學。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文理科學生互選對方的一門課。可考慮為文科學生編一部《自然科學概論》。世界學術發展的趨勢是:文理接近或融合。二十一世紀,這種趨勢將日見明顯。
第四,進行美學教育,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戲劇、曲藝,等等。不是專門設課,以課外活動的形式,由學生自由組合,學校、團委或學生會加以協助與指導。不管什麼科的學生,對美學都是有興趣的,過去許多高校的經驗可以為證。
寫於1998年,原載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因此,我們要做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個艱巨的工作,可能性是極大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