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1 / 2)

我還想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在這裏提個醒:那些已經跳過了外語龍門的學者們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吃自己的老本呢?我認為,吃老本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一個簡單的事實往往被人們忽略,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在隨時變化,語言何獨不然!一個外語學者,即使已經十分純熟地掌握了一門外語,倘若不隨時追蹤這一門外語的變化,有朝一日,他必然會發現自己已經落伍了,連自己的母語也不例外。一個人在外國待久了,一旦回到故鄉,即使自己“鄉音未改”,然而故鄉的語言,特別是詞彙卻有了變化,有時你就會聽不懂了。

我講點個人的經驗。當我在歐洲待了將近十一年回國時,途經西貢和香港,從華僑和華人口中聽到了“搞”這個字和“傷腦筋”這個詞兒,就極使我“傷腦筋”。我去德國之前沒有聽說過。“搞”是一個極有用的字,有點像英文的do。現在“搞”字已滿天飛了。當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訪德國時,走進了飯館,按照四五十年前的老習慣,呼服務員為heverofer,他瞠目以對。原來這種稱呼早已被廢掉了。

因此,我就想到,不管你今天外語多麼好,不管你是一條多麼精明的龍,你必須隨時注意語言的變化,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中國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時刻記住這句話。我還想建議:今天在大學或中學教外語的老師,最好是每隔五年就出國進修半年,這樣才不至於被時代拋在後麵。

前不久,我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發表了兩篇談學習外語的千字文,談了點個人的體會,卑之無甚高論,不意竟得了一些反響。有的讀者直接寫信給我,有的寫信給“夜光杯”的編輯。看來非再寫一篇不可了。我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答複所有的問題,我現在先對上海胡英瓊同誌提出的問題說一點個人的意見,這意見帶有點普遍意義,所以仍占“夜光杯”的篇幅。

我在上述兩篇千字文中提出的意見,歸納起來,不出以下諸端:第一,要盡快接觸原文,不要讓語法纏住手腳,語法可以在接觸原文過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資與勤奮都需要,而後者占絕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走捷徑,外語中沒有“禦道”。

學習了英語再學第二外語德語,應該說是比較容易的。英語和德語同一語言係屬,語法前者表麵上簡單,熟練掌握頗難;後者變化複雜,特別是名詞的陰、陽、中三性,記得極為麻煩,連本國人都頭痛。背單詞時,要連同詞性der、die、das一起背,不能像英文那樣隻背單詞。發音則英文極難,英文字典必須使用國際音標。德文則一字一音,用不著國際音標。

學習方法仍然是我講的那一套:盡快接觸原文,不憚於勤查字典,懶人是學不好任何外語的,連本國語也不會學好。胡英瓊同誌的具體情況和具體要求,我完全不清楚。信中隻談到德文科技資料,大概胡英瓊同誌目前是想集中精力攻克這個難關。

我還想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在這裏提個醒:那些已經跳過了外語龍門的學者們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吃自己的老本呢?我認為,吃老本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一個簡單的事實往往被人們忽略,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在隨時變化,語言何獨不然!一個外語學者,即使已經十分純熟地掌握了一門外語,倘若不隨時追蹤這一門外語的變化,有朝一日,他必然會發現自己已經落伍了,連自己的母語也不例外。一個人在外國待久了,一旦回到故鄉,即使自己“鄉音未改”,然而故鄉的語言,特別是詞彙卻有了變化,有時你就會聽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