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點個人的經驗。當我在歐洲待了將近十一年回國時,途經西貢和香港,從華僑和華人口中聽到了“搞”這個字和“傷腦筋”這個詞兒,就極使我“傷腦筋”。我去德國之前沒有聽說過。“搞”是一個極有用的字,有點像英文的do。現在“搞”字已滿天飛了。當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訪德國時,走進了飯館,按照四五十年前的老習慣,呼服務員為heverofer,他瞠目以對。原來這種稱呼早已被廢掉了。
因此,我就想到,不管你今天外語多麼好,不管你是一條多麼精明的龍,你必須隨時注意語言的變化,否則就會鬧出笑話。中國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時刻記住這句話。我還想建議:今天在大學或中學教外語的老師,最好是每隔五年就出國進修半年,這樣才不至於被時代拋在後麵。
三
前不久,我在《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上發表了兩篇談學習外語的千字文,談了點個人的體會,卑之無甚高論,不意竟得了一些反響。有的讀者直接寫信給我,有的寫信給“夜光杯”的編輯。看來非再寫一篇不可了。我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答複所有的問題,我現在先對上海胡英瓊同誌提出的問題說一點個人的意見,這意見帶有點普遍意義,所以仍占“夜光杯”的篇幅。
我在上述兩篇千字文中提出的意見,歸納起來,不出以下諸端:第一,要盡快接觸原文,不要讓語法纏住手腳,語法可以在接觸原文過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資與勤奮都需要,而後者占絕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走捷徑,外語中沒有“禦道”。
學習了英語再學第二外語德語,應該說是比較容易的。英語和德語同一語言係屬,語法前者表麵上簡單,熟練掌握頗難;後者變化複雜,特別是名詞的陰、陽、中三性,記得極為麻煩,連本國人都頭痛。背單詞時,要連同詞性der、die、das一起背,不能像英文那樣隻背單詞。發音則英文極難,英文字典必須使用國際音標。德文則一字一音,用不著國際音標。
學習方法仍然是我講的那一套:盡快接觸原文,不憚於勤查字典,懶人是學不好任何外語的,連本國語也不會學好。胡英瓊同誌的具體情況和具體要求,我完全不清楚。信中隻談到德文科技資料,大概胡英瓊同誌目前是想集中精力攻克這個難關。
我想鬥膽提出一個“無師自通”的辦法,供胡英瓊同誌和其他讀者參考。你隻需要找一位通德語的人,用上兩三個小時,把字母讀音學好。從此,你就可以丟掉老師這個拐棍,自己行走了。你找一本有可靠的漢語譯本的德文科技圖書,伴之以一本淺易的德文語法。先把語法了解個大概,不必太深入,就立即讀德文原文,字典反正不能離手,語法書也放在手邊。一開始必然如墮入五裏霧中。讀不懂,再讀,也許不止一遍兩遍。等到你認為對原文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了驗證自己了解的正確程度,隻是到了此時,才把那本可靠的譯本拿過來,看看自己了解得究竟如何。就這樣一頁頁讀下去,一本原文書讀完了,再加以努力,你慢慢就能夠讀懂沒有漢譯本的德文原文書了。
英語與德語中的科技名詞頗有相似之處,記起來並不難,而且一般說來,科技書的語法都極嚴格而規範,不像文學作品那樣不可捉摸。我為什麼再三說“可靠的”譯本呢?原因極簡單,現在不可靠的譯本太多太多了。
199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