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梵文研究
對一般人來說,梵文恐怕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但是,提起此文,來頭極大。它是一種古代印度的語言,至今已有接近三千年的曆史,而且同中國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源於尼泊爾和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麵上來看,佛教僅僅是一種宗教,然而,在宗教外衣的掩蓋下,它帶來的卻是印度的文化。這種文化影響麵極大,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學、音韻學,以及民間信仰,等等,無不受到影響。我們簡直不能想象,如果沒有佛教帶來的印度文化,中國今天的哲學、宗教、藝術等會是個什麼樣子。佛教不但帶來了印度意識形態方麵的東西,而且還帶來了自然科學,其中包括天文、曆算、醫學,等等。
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通過佛典的翻譯傳進來的,而佛典原文則大部分是梵文,一小部分是與梵文有聯係的在印度叫作俗語的語言。南傳佛教的經典語言是巴利文,從語法變化上來看,巴利文晚於梵文,但卻不能說是梵文的後輩,因為巴利文中保留了不少吠陀語言的殘餘,這些殘餘在梵文中已經消失。所以,我們可以說,巴利文是梵文的較年輕的同輩。
我們先不談這些語言學上煩瑣的問題,我們隻談中國的山水詩和佛教的廟宇。山水詩的興起與南朝時期的謝靈運有關。謝靈運是個佛教徒,學習過梵文。他的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新風,對後代影響極大,與此有聯係的是佛教的廟宇。在過去將近兩千年中,中國全國建築的廟宇可謂多矣,在城市中也有。古詩“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大多是城中的寺廟,但是又有一句古詩“天下名山僧占多”,可見建築在山林中的寺廟數目可能更大。到了今天,這些寺廟雖大多已殘破或者消失,然而存留者為數仍極多。如果沒有這些寺廟的話,我們今天的旅遊景點也會減少不少的。
還有一個問題我必須提一下,我們現在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到了舉國上下的熱烈響應。但是有不少人把“中華”狹隘地理解為漢族,這是不對的,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再回頭來談梵文和佛典,佛典不但有漢文譯本,也有藏文、蒙文、滿文等譯本。因此,我們必須說,梵文佛典的影響遍及中華大地。少數民族的文化,同漢族文化一樣,也是我們弘揚的對象。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學習梵文。
199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