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閃罐法(病變反射區吸拔法)。閃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隨即取下,反複操作至皮膚潮紅時為止的拔罐方法,若連續吸拔20次左右,又稱連續閃罐法。此法的興奮作用較為明顯,適用於肌肉痿弱、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弱病症及中風後遺症等。^o^本^o^作^o^品^o^由^o^思^o^兔^o^網^o^提^o^供^o^線^o^上^o^閱^o^讀^o^

(五)針罐法。針罐法是針刺與拔罐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拔罐法。其具體操作也可分為二類:1、留針拔罐法。選定穴位,針刺至得氣,運用一定手法,留針於穴區,再在其上拔罐。2、不留針拔罐法。係指針刺後立即去針,或雖留針,但須至取針後,再在該部位拔罐的一種方法。

(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稱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潤滑油。

(七)血罐法。又稱為刺絡拔罐或刺血拔罐。刺的時候不宜過深,出血量控製在20毫升左右。

(八)平衡罐法。也就是內髒神經調節吸拔法。

(九)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療的穴位或患處先用手指代替針點按穴位(點穴)或點揉患部後再進行拔罐治療的方法。

(十)發泡罐法。通過延長時間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內產生水泡(皮下充水)而達到治療目的。

(十一)灸罐法。是將拔罐與艾灸療法相結合的方法。

(十二)按摩罐法。是將按摩手法有機的根據病情、病位而結合起來。

(十三)搖罐法。該法是對所留之罐均勻而有節奏的搖動,使罐體與皮膚產生鬆緊變化,患者進一步放鬆,產生不同程度舒適感。

(十四)轉罐法。該法是在搖罐的基礎上,增大搖扭旋轉力量,手法較劇烈,牽拉程度更大,以促進血液循環,局部肌肉放鬆。增強治療效果。

(十五)提罐法。是從坐罐發展而來的。將坐罐罐體向上輕緩提拉,力量強度逐漸加大。

(十六)藥罐法。將藥物治療和拔罐療法結合以提高療效。多用於四肢關節風寒濕痹等證,可分為煮藥罐法和罐內納藥法兩種。

(十七)其他罐法。將拔罐與現代科技結合產生協同或增效作用。如磁療罐、神燈罐法等

5.拔罐時體位的選擇的原則

拔罐時的體位和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在拔罐時,應根據拔罐部位選擇適宜的體位。

其原則是:能充分暴露治療部位;使患者舒適持久;方便術者操作;

6.拔罐時常見的幾種體位

1) 仰臥位

患者自然平躺於床上,雙上肢或平放或放於體側,下肢自然分開,膝下可墊以軟枕。

此體位適用於頭麵,胸腹,上肢內側,下肢前麵,內外側部的拔罐治療。

2)俯臥位

患者自然俯臥床上,胸`前可墊於軟枕,踝關節也可墊軟枕。

適用於項背腰臀及雙下肢後側的拔罐治療。

3)側臥位

患者自然側臥於床,雙下肢屈曲,上麵的前臂下可墊著軟枕。

適用於肩,協肋,膝以及上下肢外側的拔罐治療。

4)仰靠座位

即仰麵靠坐於手椅上的座位。

適用於前頭,麵頰,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療。

5)俯臥座位

即頭部俯伏於椅背上的座位。

適用於頭頂,後頭,項背等部位的俞穴。

7.拔罐療法的選穴原則

(一)就近拔罐

即在病痛處拔罐。這是由於病痛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局部經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