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1、百會:頭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2、風府:頭頂正中線,後發際上1寸處

3、風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風府兩旁凹陷處,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取穴

4、印堂:兩眉頭聯線的中點處凹陷處

5、太陽:在眼外眥後約1寸凹陷處

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溝中

7、下關:閉口,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8、廉泉:前正中線,喉結上方舌根之下凹陷處

9、人迎:結喉旁開1.5寸處

10、天突:前進中線,胸骨上窩正中凹陷處

11、膻中:前進中線,兩[rǔ]頭中間

12、天池:[rǔ]頭外側1寸,當四肋間

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間中庭,旁開4寸處

14、期門:[rǔ]頭兩肋,當第六肋間

15、上脘:前正中線,肚臍孔上5寸處

16、中脘:前正中線,肚臍孔上4寸處

17、天樞:臍旁開2寸處

18、神闕:肚臍孔窩正中

19、關元:前正中線,肚臍孔下3寸處

20、中極:前正中線,肚臍孔下4寸處

21、歸來:肚臍孔下4寸,中極穴旁開2寸處

22、曲骨:前正中線,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上方

23、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

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26、靈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29、膽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3、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4、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

35、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6、關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7、小腸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39、湧泉:在足底心當屈足卷趾時出現凹陷處

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

神藏: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華蓋:前正中線,平第一肋間隙。

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腹哀: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

章門:第十一肋端。

委中:月國窩中央。

石關: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幽門: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中樞:第十胸椎棘突下。

大橫:肚臍孔旁4寸處。

長強:尾骨尖端與肛門之間。

水道:關元穴旁2。

(2)取穴方法一般分為體表標誌、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類。

體表標誌與折量分寸的定位較為恒定、明確,指量法應用較方便但差異也大,所以,臨床取穴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選擇應用。

一、體表標誌

體表標誌可分定型的和動態的標誌兩類。⊿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