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變性術的應用及社會問題(1 / 1)

一、變性手術的內容及其發展

變性手術在西方國家開展已久,早在1931年,阿伯熱姆率先在歐洲將2例男人變成女性,此後,這種性別重塑外科中心已達40個。我國也於1984年開展了類似的手術並獲得成功。以往的變性手術僅僅局限在外生殖器形狀的改變,男性變女性,主要包括:1睾丸和**的切除;2**成形;3隆乳。共3個步驟。女變男手術較複雜,一般分也3步進行:1切除**和內生殖器;2從**組織衍生出一個陰囊,改用矽膠做成的“睾丸”包住;3造出人工**,從腹壁上移植皮膚組成一個包住人工尿道的導管,再移植附加組織;陰蒂被包埋在人工**裏。術前術後均天天服用大量性激素,使副性征朝期望的方向發展。這兩種手術隻有使受術者外生殖器得到改變,而更重要的內部器官,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也隨著變性而棄去,才能獲得成功。

1992年7月24日,英國bbc廣播公司率先向全球播出了發自中國北京的一條重要新聞:“世界上第一例男女性器官內部互換手術獲得成功引起世界性的轟動。變性術卻是將兩個互不相識,性別各異但卻同病相憐的男w和女h同時進行內生殖器官的相互移植,即將女性的卵巢移植入男青年的身體之中,將男性的睾丸移植入女青年身體之中並使移植體在異體中存活下來。從而一改傳統變性手術之後必須終生注射激素以維持性征的缺點,使他們通過自己體內的內生殖器官分泌相應的性激素,保持女性的嬌美和豐滿、男性的粗獷和陽剛,使他成為完完全全的女人,使她變成完完全全的男人。

二、易性癖是施行變性術的主要原因

(一)什麼是易性癖?

易性癖是性心理障礙的一個類型。醫學語言可描述為患者對自己生理解剖性別的認同障礙,持續並強烈地認為自己同異性是一致的個體,表現為沒有性感興奮目標的跨性別穿著,以及渴望通過激素治療或者外科手術來改變性器官。

(二)我國醫學界對變性術的態度

目前,變性手術或者說性別重塑外科在國內還剛剛起步,除了技術上要不斷探索、精益求精之外,該學科涉及到的社會道德、倫理、文化等多方麵的諸多問題都需要全社會給予關心,許多問題還需要社會上有關的職能部門給予立法,這樣變性手術才能健康發展。做為一種疾病,醫學科學家對其診斷是一絲不苟的,在我國對要求變性者的診斷具體內容包括:1患者對自己的解剖性別感到不滿和不安;2希望換掉自己的性別而以異性角色生活;3這種不安感覺至少持續2年,並無階段性增強或者減弱情況;4排除其他的精神或者遺傳疾患,如精神分裂症、兩性畸形或者遺傳缺陷;5病人的年齡及發育達到青春期。即使是確診為易性癖的患者,也應優先進行精神心理治療。作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手段,醫生才考慮施予性別重塑手術。

三、變性術所麵臨的社會問題

變性手術滿足了患者的心願,患者術後會有很大的滿足感。因而即使帶來不少**痛苦,也能從精神上得到補償。但是,變性者也麵臨著諸多的麻煩事。

一是變性手術的成功率不高,後遺症較多,術後小修小改是常事,因為不時修補,創痛較大。如瑞典的林德馬林1986年對13例做了人工**的男轉女易性癖者隨訪了6~25年(平均12年),結果令人失望,因為隻有三分之一的人造**有功能,4例術後大為後悔,認為做手術是個錯誤,其中一例正式要求再行手術還其男身。二是患者術後即使能適應社會,但周圍親友和社會各部門未必能適應他(她),周圍的人還是可能把變性者看成“怪物”。將患者視為道德上有問題,是“精神病”,因而嘲笑他們,甚至在他們變性重新走上社會後繼續歧視他們,在他們的生活、就業、發展等方方麵麵設置障礙。男變女後,女人不把他看成女人,拒絕與他共用廁所,共進浴室。以至可能六親不認,陷於空前的孤立困境,故而**上精神上可衍生更多的不幸,“舊傷未愈,新傷又起

專家們認為,對於變性人,手術後需要進行心理治療,以解決術後出現的新問題。因為大多數人做了變性手術後希望有“異性的性關係”,乃至結婚,而且也是這樣做的。然而,新的性別免不了還會給他(她)們帶來新的麻煩。由於內心的衝突,與性伴侶之間會有很多不和諧之處。

對於變性者,社會其他群體正確的態度應當是關心他們,理解他們,體貼他們。他們依然是社會生活中平等的一員,理應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接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