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克隆技術對生殖倫理的挑戰(1 / 2)

一、“多莉”誕生所引起的轟動

1997年2月24日,英國《泰晤士報》了一條震驚世人的科技新聞:斯林研究所和英國ppl生物技術公司的一個科研小組7個月前無性繁殖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小母羊,一直存活至今;這隻小母羊的遺傳物質完全一隻6歲母羊的乳腺細胞,多利是這隻母羊的複製品而不是後代。人們把這隻羊稱為“克隆羊”。

“克隆羊”就是無性繁殖的羊,它沒有父母雙親,而是某一隻羊的“翻版”後代。“克隆羊”身份一公開,立即被譽為世紀最重大的也是最有爭論的科技突破之一,引起全世界關注。1998年1月,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1997年世界科技十大突破。美聯社1999年2月24日報道,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美國新聞博物館向美國記者和學者發出問卷,評選出20世紀一百大新聞事件,1997年英國科學家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隻綿羊名列其中。

什麼是克隆?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其特征是:親子代遺傳物質理論上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基因型;經克隆可產生大量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即形成個體群或細胞群。從理論上講,從動物和植物上取下任何一個細胞,在合適的條件下都能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因其攜帶的遺傳信息相同,所以這個新的個體應是原來個體的“複製品”,這種現象叫做“細胞的全能性”。

二、克隆技術: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首次克隆成功小羊“多利”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當我們麵對“克隆羊”的時候,內心的驚詫不亞於麵對原子彈的爆炸:它對人類意味著什麼?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不僅使人們對高等動物的發育機理的認識不斷深化,而且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加快優良家畜品種的繁殖速度,從而有可能使畜牧業也發生一場“綠色革命”;還可以挽救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還可以培育出一批特殊的牛、羊品種,其奶汁中含有各種藥物或其他有用的蛋白質;此外,科學家們設想利用這種技術,培育出為人類器官移植提供器官來源的特殊動物品種,甚至直接利用克隆技術“生產”出人體心髒、肝髒、**、耳朵等各種組織和器官,供臨床使用。克隆技術在醫療上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因此科學界普遍支持進行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研究。利用克隆技術,可以用患者本人細胞培育出新組織,用來治療神經損傷、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疾病。用這種方法培育出的組織具有與患者完全相同的遺傳結構,因而不會產生排異反應,也解決了移植組織來源不足的問題。美國、歐洲的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這方麵的研究,其中包括多利的培育者威爾莫特。

1997年,英國科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就目前所知,克隆技術至少可在五個方麵為人類造福:促進人類了解生物生長發育的機理,特別是發現影響生長和衰老的因素;為移植手術提供合適的器官;大批量生產製造某些藥物的生物原料;為科學實驗提供更適合的動物;培育家畜家禽優良品種。

三、克隆人的倫理問題

有相當多科學家和各國政要對這一技術將產生的副作用表示嚴重關注。他們認為這種技術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長期不良影響,導致一些疾病的大規模傳播。作為一種剛興起的新技術,在理論和實用兩方麵都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克隆羊多利“之父”、英國科學家威爾莫特1998年7月在東京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說,克隆技術“還存在著許多尚未搞清楚的問題”,他主張“在科學研究上需要冒險,但是在應用上應該慎重”。尤其令人們擔心的是,如果克隆技術被應用於人類自身的繁殖,從而進入製造人的時代,對人類傳統的倫理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如果人也能被克隆,那麼,曆史可能就將進入批量生產人的時代。過去,人類繁衍被視作是愛情的表現形式,兩情相悅,結婚育子。而這項技術,則有可能打破這個模式,進入組裝人的時代。這種人真正的父親母親將不是克隆時細胞被使用的那個人,而是科學家們。

從社會倫理角度看,用克隆技術來培育具有特定生理性狀的人,對作為自然物種一部分的人類的發展是一種過強的幹預,這種幹預可能影響人類的自然構成和自然發展。被克隆的人,其生理性狀是完全受到控製的,這樣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悲觀心理和宿命感可能比正常生育出來的人更強,他們能否有完整的正常的生活過程?如果這種人是為某種目的而生產的,則會有強烈的自己是社會工具的感覺,甚至產生反抗報複心理、這種技術如果被用來控製人的性別比、人種結構,或是為了生產商品化的人體器官而生產克隆人,其社會後果就更加難以預料。

從家庭倫理角度看,將克隆技術用於人體繁殖,會加劇家庭多元化傾向的發展,還會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親子關係,確定人類親子關係的標準也將發生變化。克隆技術打破了傳統的生育觀念與生育模式,男女結婚與生育是兩種完全不相幹的事情,降低了自然生殖過程在夫妻關係中的紐帶作用,夫妻關係鬆散,家庭的權利與義務觀念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