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時候政府顯然是幫助發行股票的國有企業站台。2015年6月股災之前政府也是幫助資本市場的賣方(股權的發行方)站台,結果使得這些資產的價格、股票的價格被抬得太高,泡沫被吹得太大。
每次政府為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一方,尤其為賣方站台,就必然意味著要犧牲掉買方的利益。因為這些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股票被炒得那麼高,股民們因此付出了很高的價格,這對股民、對買方是有利的嗎?肯定是不利的。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改變一些基本的觀念,尤其是很多專家不要動不動一看到股市是好東西、資本市場是好東西後,就要去說服政府,為了經濟發展,為了宏觀經濟政策,要一邊倒地扶植這些發行證券的企業,為他們站台,然後以這種方式製造一個短暫的泡沫,短暫的欣欣向榮的局麵。
這樣做的話,最後的結果就像互聯網金融行業一樣,把金融市場、資本市場長久的發展前景斷送掉了。尤其是一說到互聯網金融,大家都知道去年之前,整個社會沒有哪一個敢對互聯網金融唱反調或者看衰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那時政府正一邊倒地推動互聯網金融。
我想強調一下最近一兩年的一個應該停止的不好的趨勢,很多地方政府看到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行業產業基金對經濟的發展、對創新創業的好處以後,都在推出他們自己的產業基金。千萬不要這樣做,尤其是我們看到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員說要推出自己的產業基金,而且不強調投資回報。大家都知道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還有其他創業投資的基金行業之所以對美國的創新創業起了那麼關鍵的作用,就是因為他們隻追求投資回報。
如果有地方政府通過自辦各種基金進入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那會把本來應該是最市場化的、最追求市場喜歡的投資回報的這樣一個行業搞亂了,讓行業走向越來越非市場化,越來越不看重投資回報的道路,這樣的話,本來市場化的一個好東西最終會變成“四不像”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介入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以後,對真正市場化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風險基金的“擠出效應”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會是非常大的。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是最近大家討論得也比較多的,關於金融改革到底改什麼。討論來討論去,討論了好幾年,到最後集中到把“一行三會”合並為一個大部委。我是希望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正是有“一行三會”,過去這些年,監管競爭才為私募基金行業,為中國的企業,為理財產品市場、信托市場,提供了一些發展的空間。
如果以後真的要把“一行三會”合並為一個單一的監管機構的話,那最後的監管競爭就不再有了。萬一單一的大部委不作為,中國金融市場怎麼辦?中國經濟怎麼辦?中國社會怎麼辦?那就可能沒有哪條路能走通了。現在至少有“一行三會”,隻要四個機構中有一個願意有作為,就還可以有發展空間。
所以,我希望參與改革討論的不同的專家學者和決策層應該記住:監管競爭也是好東西,不是壞東西。
總結一下我強調的三點:第一,政府不應該站邊,不能把資本市場的發展當成政策工具;第二,地方政府不應該自己去做私募股權投資與風險投資,政府隻要在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基本的資本市場方麵做得很好,那就夠了;第三,“一行三會”最好不要合並為一個大部委。
陳誌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