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金融創新的幾個維度(1 / 3)

如果檢索一下金融創新的中外文獻,關於金融創新的討論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有的文獻裏提到,在阿羅德布魯(Arrow GDebreu)條件下,金融創新是沒有必要的,這個時候市場上有足夠多的風險收益相互獨立的證券種類,證券的個數要大於不確定性風險源的個數。現在,金融市場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金融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麵,有很多課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於跨越不同專業領域的金融創新,我想從理論上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從三個層麵區分各種不同的金融創新:

第一是宏觀層麵的創新。這與大的經濟體製、金融體製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相關。很多微觀產品的轉變背後都有大的經濟體製、經濟結構的背景做支持。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就是人口結構。人口結構與金融結構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互動關係,例如人口總體年齡偏小的時期儲蓄率高,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階段時,以存貸款作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在金融體係裏常常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顯著,保險業的相對重要性迅速上升。

同樣,經濟轉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會直接影響金融創新。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典型的趕超型的增長方式。投資方的目標是非常清楚的,金融體係最大的任務,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規模動員儲蓄投到指定的目標。現在,我國麵臨經濟轉型,已經不再處於簡單的“經濟趕超”的時代,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原來倚重的一些上遊重化工業基本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產能過剩,需要轉向鼓勵創新。這個時候就需要找新的金融創新去支持這個經濟轉型的過程;否則,依靠傳統的“存、貸、彙”業務模式的金融體係,很難支撐一個轉型中的經濟體係的創新需要。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細分領域的創新,特別是直接融資創新,都與這些密切相關。

第二是中觀層麵的創新,這與金融機構的功能相關。實際上,宏觀層麵的環境劇烈變化,必然會在中觀層麵倒逼和促進金融機構在內部進行一些重大的適應性調整,包括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的調整等。大家可以對照觀察中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銀行的客戶定位、商業模式、主要的利潤來源等方麵都發生過巨大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個中觀層麵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典型的“刺激—反應”過程,也是從中觀層麵推動金融創新的過程。

第三是微觀層麵的創新,主要表現為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創新。

接下來,我想對這幾個創新作進一步的評論:

第一,現在的金融創新已經使全球金融市場的同步性、關聯性迅速提升。這是近年來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不僅中國市場是這樣,國際市場也是這樣。為什麼以前的金融危機衝擊有限,而現在卻快速傳播?因為通過金融創新,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場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甚至是監管體製等,都越來越相似,成為一個網狀的結構。曾任香港證監會主席、現任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的沈聯濤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十年輪回》,討論了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講這個邏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金融創新使得金融市場之間的大量創新是跨市場的,在市場競爭驅動下,原來相互分隔的不同領域的金融機構通過大量的產品創新進入到對方的業務領域,我們將其簡化為一個詞,叫“大資管”,這是和原來“小資管”明顯不同的一個商業模式。

如果檢索一下金融創新的中外文獻,關於金融創新的討論也是非常多的,比如有的文獻裏提到,在阿羅德布魯(Arrow GDebreu)條件下,金融創新是沒有必要的,這個時候市場上有足夠多的風險收益相互獨立的證券種類,證券的個數要大於不確定性風險源的個數。現在,金融市場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金融創新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麵,有很多課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於跨越不同專業領域的金融創新,我想從理論上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從三個層麵區分各種不同的金融創新:

第一是宏觀層麵的創新。這與大的經濟體製、金融體製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相關。很多微觀產品的轉變背後都有大的經濟體製、經濟結構的背景做支持。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就是人口結構。人口結構與金融結構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互動關係,例如人口總體年齡偏小的時期儲蓄率高,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階段時,以存貸款作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在金融體係裏常常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越來越顯著,保險業的相對重要性迅速上升。

同樣,經濟轉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會直接影響金融創新。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典型的趕超型的增長方式。投資方的目標是非常清楚的,金融體係最大的任務,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規模動員儲蓄投到指定的目標。現在,我國麵臨經濟轉型,已經不再處於簡單的“經濟趕超”的時代,勞動力成本在上升,原來倚重的一些上遊重化工業基本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產能過剩,需要轉向鼓勵創新。這個時候就需要找新的金融創新去支持這個經濟轉型的過程;否則,依靠傳統的“存、貸、彙”業務模式的金融體係,很難支撐一個轉型中的經濟體係的創新需要。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細分領域的創新,特別是直接融資創新,都與這些密切相關。

第二是中觀層麵的創新,這與金融機構的功能相關。實際上,宏觀層麵的環境劇烈變化,必然會在中觀層麵倒逼和促進金融機構在內部進行一些重大的適應性調整,包括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的調整等。大家可以對照觀察中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銀行的客戶定位、商業模式、主要的利潤來源等方麵都發生過巨大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個中觀層麵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典型的“刺激—反應”過程,也是從中觀層麵推動金融創新的過程。

第三是微觀層麵的創新,主要表現為金融工具、金融產品的創新。

接下來,我想對這幾個創新作進一步的評論:

第一,現在的金融創新已經使全球金融市場的同步性、關聯性迅速提升。這是近年來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不僅中國市場是這樣,國際市場也是這樣。為什麼以前的金融危機衝擊有限,而現在卻快速傳播?因為通過金融創新,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場從宏觀到中觀、到微觀,甚至是監管體製等,都越來越相似,成為一個網狀的結構。曾任香港證監會主席、現任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的沈聯濤先生寫過一本書叫《十年輪回》,討論了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講這個邏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金融創新使得金融市場之間的大量創新是跨市場的,在市場競爭驅動下,原來相互分隔的不同領域的金融機構通過大量的產品創新進入到對方的業務領域,我們將其簡化為一個詞,叫“大資管”,這是和原來“小資管”明顯不同的一個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