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在中央辦公廳20年(1)(1 / 3)

1996年9月至1997年3月,楊尚昆請中央辦公廳的一些老同誌到他的住地小翔鳳胡同5號共憶往事,8次談他主持中央辦公廳工作的20年。談話基本是座談形式,楊尚昆娓娓道來,中間不時有人或插話或提問,氣氛十分活躍。

本文主要記述楊尚昆談建國後他在中央辦公廳的往事。楊尚昆談建國前他在中央辦公廳的往事,已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楊尚昆回憶錄》第11章至第14章,本文從略。

“功勞不能記在我一個人頭上”

楊尚昆說: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直到1965年秋“文化大革命”發動前夕,中央把我放在中央辦公廳主任這個位置上整整20年。中央辦公廳的工作包羅萬象,但最初機構和製度並不健全,能應付下來,同20年來自身建設做了一些工作是分不開的。

20年,可以分為兩段,建國前(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一段,共4年時間,這中間包括從延安撤到三交,又從三交轉移到西柏坡,最後來到北平。在三交時,我被任命為中央後方委員會副書記,協助葉劍英統籌後方工作,辦公廳的工作融入後委。建國後(1949年10月至1965年11月)一段,共16年時間,這一段同前一段主要是圍繞打仗、為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服務不同,工作範圍越來越廣,工作量越來越大,真正是個不管部。我常說一年四季忙到頭,到年終總結時又說不出到底做了些什麼事,取得了什麼成績。你們都是在中辦工作多年的,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會?

中央辦公廳本身的工作無非是三大塊。秘書性工作這一塊最大,包括文書處理、機要保密、檔案管理、會議組織等等,後來還增加了信訪工作,總之,包羅萬象。此外就是生活服務工作和安全警衛工作。

中央辦公廳的工作雖然包羅萬象,但是最初機構並不健全,原來隻有三處一科,就是以曾三為處長的秘書處,以李質忠為處長的機要處和以鄧潔為處長的行政處,此外還有一個以賴祖烈為科長的特別會計科。那時中央的警衛工作由中央警衛團負責,直屬中央軍委,不歸中央辦公廳領導。

在西柏坡時,製度也同樣不健全。比如,葉子龍是毛澤東的秘書,如果毛澤東起草了一份電報,葉子龍就把這份電報揣在他的口袋裏跑到少奇、恩來、朱老總和弼時幾位書記那裏請他們當麵過目,最後交給李質忠發出去就完了。不像後來我們建立的文件傳閱製度,一份文件什麼時間傳到誰手裏,誰閱後有什麼批示,清清楚楚。文件傳閱的記錄,本身就是一份很重要的檔案。

你說在這些方麵20年中有什麼建設沒有?有一些。這主要是下麵同誌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至於我自己,隻能說橫豎在這裏20年,辦公廳的工作沒有出大的問題就是了。

中央辦公廳從正式成立開始,就非常重視檔案工作建設。在延安時,中辦的正式名稱是中央書記處辦公廳。1948年5月,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中央前委、工委合並,中央後方委員會撤銷,周恩來召開會議,宣布成立中共中央辦公廳,我為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仍兼中央軍委秘書長。我記得在那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一個問題考我們,讓在座的人回答。他說,你們辦公廳保管的黨的曆史文件為什麼叫檔案?檔案的“檔”字偏旁為什麼是個“木”字?當時誰也回答不出,我也答不出。周恩來就給我們講,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檔案工作,從商朝起就有了甲骨文檔案,後來才有了用竹片或木片記事的檔案,不過那時還沒有“檔案”這個詞。“檔案”一詞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從字麵理解,“檔”字的原義是木櫃上的橫木框格,引申為存放文書的閣架;“案”就是繕寫文書的桌子,處理一項公務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文書也叫一案,“檔案”就是把處理公務形成的文書經過整理保存備查的案卷。在中央辦公廳成立的大會上,周恩來首先提出檔案問題,說明他對檔案工作的高度重視。後來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經過曾三、裴桐他們積極工作,1959年10月,中央檔案館正式開館,同時明確規定黨政檔案統一管理。這是黨的一項重大建設,功勞不能記在我一個人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