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醞釀到八大路線的形成(1)(2 / 3)

應當說,關於中國革命長期性的問題,毛澤東講了多次,講得很清楚。但是對於多數同誌,真正認識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卻是經曆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很多同誌堅信中國革命一定要勝利,但不知道革命什麼時候才能勝利。就像紅軍長征,究竟到哪裏,誰也不知道,跟著走就是了。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很多人都主張趕快殺掉蔣介石;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速勝論”也很囂張。這些都是不理解中國革命長期性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七大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

楊尚昆說:“還要說明一點,毛澤東在七大上號召建立的聯合政府,指的是在蔣介石領導下的聯合政府。

抗日戰爭一勝利,毛澤東就去重慶和蔣介石談判。那次談判,我們是有誠意的,一旦談判成功,我們就參加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為此,中央已經作了充分準備,一是參加政府的人選。南京政府裏幾個部的部長、幾個省的省長,要由共產黨選派。比如四川省,就內定吳玉章當省長,我當副省長。二是我們參加南京政府以後,黨中央放在什麼地方,那時初步打算放在蘇北的淮安。淮安是老解放區,離南京也近,一天之內可以往返。但是隻有我們的誠意還不行,蔣介石是要獨裁的,他根本沒有打算讓你去嘛!你們知道,還是在抗日戰爭以前,1944年11月,赫爾利就跑到延安,和我們談聯合政府問題,還簽訂了一個《延安協定草案》。那個時候我們就準備到重慶去,當然蔣介石不幹了,他明白,你共產黨一來,我就維持不住了嘛!通過這件事也說明美國人並不真正了解蔣介石。”

1946年10月,國民黨占領張家口。接著,11月召開國民黨一手包辦的“國民代表大會”,製定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標誌著從軍事上到政治上徹底和我們決裂。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延安。7月,中央前委在陝北靖邊召開小河會議,第一次提出5年內打倒蔣介石。從這時起,我們號召建立的聯合政府才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聯合政府。它的實質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

各民主黨派為什麼擁護共產黨、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奔解放區?因為蔣介石對民主黨派壓得太厲害,它無法存在,才慢慢地轉向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大多是在1948年底、1949年初在我們黨的掩護下,從香港轉移到解放區的。1949年4月,蔣介石拒不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幾位國民黨的和談代表也留在北平不走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時,中央人民政府真正體現了聯合政府的性質。中央人民政府6個副主席,黨外的就有3個,各部的部長,黨外的就更多了。

建國時,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中,也沒有講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對於這個問題,1949年9月22日,周恩來在政協會議上作了解釋,他說:“在討論中,曾有一種意見,以為我們既然承認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質的階段,一定要向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階段發展,因此總綱中就應該明確地把這個前途規定出來。籌備會討論中大家認為這個前途是肯定的,毫無疑問的,但應當經過解釋、宣傳,特別是實踐來證明給全國人民看。隻有全國人民在自己的實踐中認識到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會真正承認它,並願意全心全意為它而奮鬥。所以現在暫時不寫出來,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鄭重地看待它。而且這個綱領中經濟的部分裏麵,已經規定要在實際上保證向這個前途走去。”

楊尚昆說:“你們看,那時我們黨對待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多麼慎重!”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最初醞釀

1953年6月15日,全國財經會議的第二天,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拿著他寫在李維漢《關於利用、限製和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問題的意見(未定稿)》這份文件封麵上的講話提綱,第一次口頭講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後來,這條總路線的正式文字表述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毛澤東在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同時,批評“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後,仍然停留在原來的地方。他們沒有懂得革命性質的轉變,還在繼續搞他們的‘新民主主義’,不去搞社會主義改造”。他說:“‘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這種提法是有害的。過渡時期每天都在變動,每天都在發生社會主義因素。”“我們提出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比較好。所謂逐步者,共分15年,一年又有12個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過渡,最後全部過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