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醞釀到八大路線的形成(3)(1 / 2)

在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專門講了一段農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關係。他說:“我們認為,隻有在農業徹底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就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逐步地鞏固起來,才能夠徹底地割斷城市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聯係,才能夠徹底地把資產階級孤立起來,才便於我們徹底地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是要在農村這個最廣闊的土地上根絕資本主義的來源。”

綜觀以上所述,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在1953年正式形成,可以說是大勢所趨,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是在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楊尚昆說:“我完全同意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所作的評價:‘這個總路線反映了曆史的必然性’,‘曆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毫無疑義,新民主主義一定要過渡到社會主義。問題在於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渡,過渡期多長,社會主義的標準是什麼。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表述得十分明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就是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開始過渡了。對此,毛澤東解釋說:“這條總路線的許多方針政策,在1949年3月的黨的二中全會的決議裏就已提出,並已作了原則性的解決。可是許多同誌卻不願意遵照二中全會的規定去工作,喜歡在某些問題上另鬧一套不符合於二中全會規定的東西,甚至公然違反二中全會的原則。”過渡期需要多長?總路線的《宣傳提綱》的回答是:“要完成這個任務,大約需要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就是大約15年左右時間(從1953年算起,到1967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經濟恢複時期3年,則為18年,這18年已經過去了4年),那時中國就可以基本上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標誌是什麼?根據《宣傳提綱》也可以概括為兩條:第一,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第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毛澤東說:“我們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隻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製到社會主義所有製的過渡,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才利於在技術上起一個革命,把在我國絕大部分社會經濟中使用簡單的落後的工具農具去工作的情況,改變為使用各類機器直至最先進的機器去工作的情況,借以達到大規模地出產各種工業品和農業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確有把握地增強國防力量,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最後地鞏固人民政權,防止反革命複辟這些目的。”今天看來,想要用短短15年的時間(即使再長一些)完成這些繁重任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八大路線的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準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同年9月,過渡時期總路線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

從1953年12月起,我們黨在廣大幹部、群眾中掀起了學習和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高潮,群眾把這條總路線通俗地概括為“一化三改造”,真正做到了家喻戶曉,極大地調動起全民族的政治積極性。那時確實出現了萬眾一心跟著黨奔社會主義的大好形勢。

1955年7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批判“小腳女人”,農業合作化和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了。到1955年底,全國已有65%的農戶加入了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1月底,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重慶、西安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都實現了全市的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9月,劉少奇在黨的八大上說:“黨中央委員會原來預計,完成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將需要大約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踐證明,為了完成國家的工業化,三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是必要的,或者還需要更多一點時間。但是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已經基本完成,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除個別地區以外,就可以全部完成。”

黨的八大決議指出:“現在這種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八大確定的政治路線實際上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繼續和發展。

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硬是有人說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八大上作的《政治報告》是背著毛澤東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