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醞釀到八大路線的形成(3)(2 / 2)

楊尚昆說:“這實在太荒唐了。編造謊言的人連起碼的常識也沒有。”準備召開八大是1955年3月毛澤東首先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的。同年10月,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正式通過了《關於召開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為了開好這次大會,12月5日,劉少奇主持召開有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傳達毛澤東關於八大的中心思想是反對右傾思想,反對保守主義,保證提前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的指示。劉少奇提出全黨準備八大,迎接八大,八大的準備工作要和各地各部門的工作結合起來。兩天以後,從12月7日開始,劉少奇一個部委一個部委地聽取工作彙報,直到1956年3月。毛澤東從1956年2月14日起,也開始一個部委一個部委地聽取工作彙報。在係統地聽取了方方麵麵的彙報的基礎上,形成了那篇《論十大關係》的講話。這個講話的主題也就成為八大政治報告的主題,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八大是我們黨取得全國政權以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共曆史上規模最大、並邀請了外國兄弟黨派代表團參加的一次盛會。毛澤東自始至終出席了大會,並致了一個很好的開幕詞。劉少奇代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八大作政治報告。這個報告的起草工作曆時半年多,不知道經過多少次討論和修改。楊尚昆說:“毛澤東沒有參加過報告稿的討論。因為那時中央政治局會議照例由劉少奇主持,毛澤東不參加這些會議,但是會議情況要及時地向他彙報,八大政治報告的曆次修改稿都送給他看過。現在中央文獻研究室把建國以後毛澤東手稿整理出版了,你們把1956年那一本找來看看,毛澤東對八大政治報告稿的修改有幾十處之多。在這本書裏,還有一篇毛澤東關於批印八大《關於政治報告決議(草案)》給我的信,這是中共中央檔案,‘白紙黑字’嘛!”

不應該把劉少奇和毛澤東對立起來

楊尚昆說:“當前,有一股思潮,認為建國後劉少奇是正確路線的代表,而毛澤東是錯誤的。我認為不能這樣說。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他們是完全一致的,隻是在具體步驟上存在著一些分歧。在經濟建設方麵,劉少奇有很多重要思想。對於中國革命長期性,劉少奇也是很清醒的。他不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努力體會毛澤東的思路去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劉少奇同毛澤東合作得很好。”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和威望。當時,全黨全國人民,當然也包括劉少奇,確實敬佩自己的領袖,相信他是正確的。第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還很膚淺。社會主義是什麼樣子?那時,老百姓說“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幹部們說“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那時,我們缺乏經驗,隻能“以蘇聯為師”,不可能認識到社會主義要經過一個初級階段,而初級階段將是一個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曆史階段。

楊尚昆說:“我們不應該把他和毛澤東對立起來。要堅持實事求是,用曆史的觀點研究曆史。”

要重視黨史的研究

社會主義事業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偉大事業。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經濟十分落後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隻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大膽探索,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我們黨在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是總體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功。積累下來的經驗,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顯示了小平同誌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無比正確和威力。但是,這一理論探索剛剛開始,還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道路是漫長的。為了今後更好地前進,我們要認真地總結曆史經驗。但是,不應該苛求前人,更不能為今天取得的初步成就而驕傲。

楊尚昆最後說:“要重視黨史的研究。八大以後直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段曆史是清楚的,檔案完整,材料豐富,研究的人也多。現在你們退了下來,時間充裕,也可以搜集點材料,寫點東西,不成熟也不要緊,擺擺你們的觀點,至少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嘛!”

三次座談,在座的同誌深深地感到,認識是個過程。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是當時全國6億人民的迫切願望,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特定曆史條件下發生那些“左”的錯誤是不難理解的。回過頭去看,10年的艱辛探索,走了一點兒彎路又算什麼?現在,我們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漫長過程;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還需要不斷深入探索。今天取得的偉大成績,明天回過頭來看,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萬裏長征剛剛邁出第一步,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