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提高女兒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她自強自立 (3)(2 / 3)

對於生活來說,過程固然重要,結果更重要。而結果往往是由過程所確定的。進一步說,你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會擁有什麼樣的過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許多成功的人生或失敗的人生,並不在於他懂不懂或知不知道什麼方法——雖然方法很重要;但真正做出成敗決定的,還在於一個人的選擇,一個人的決定。

因此,父母要注重引導女兒學會選擇。因為隻有正確的選擇,才會引導成功。要讓女兒懂得:人生不過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從她早上起來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門開始,她就要選擇;中午要吃多少飯,她又在選擇……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選擇的累積,影響了我們人生的結果。一個選擇對了,又一個選擇對了,不斷地做出對的選擇,到最後,便產生了成功的結果;一個選擇錯了,又一個選擇錯了,不斷地做出錯的選擇,到最後便產生了失敗的結果。

要讓女兒懂得,若想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就必須降低做錯誤選擇的幾率,減少做錯選擇的風險。這就必須預先明確你人生中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為這個結果而做出所有的選擇,明確你人生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又要做出選擇。

在選擇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方麵,家長所起的作用隻是指導性的,最重要的是要孩子做出自主選擇。這說起來簡單,實施起來並不是很容易。

自主選擇這項能力是許多孩子都缺乏的。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去一家中學調查中學生的自主性狀況,在被調查的學生中,當被問到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一時解決不了,該怎麼辦時,所有被調查的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他們當中沒有一名學生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找父母幫助;當被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時,竟有70%的學生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後才能回答。

這位心理學工作者在總結他的調查結果時不無憂慮地說:“缺乏自主性,對自我選擇衝動的麻木,已是當代一些青少年綜合素質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弱項。”

其實,對於孩子不會自主選擇這種現象,父母要負主要的責任。由於各種原因,許多父母對孩子尤其是女兒非常寵愛。他們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得最好,但是對於孩子的能力又不放心。於是,當遇到該選擇的情況時,幹脆就以自己的選擇來為孩子代勞。因此,很多事情孩子沒有自主決定的權利。久而久之,在孩子觀念中就會認為自己的選擇總是沒有別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決定好了,也就不愛思考、沒有主見了。

讓女兒學會自主選擇,是她成長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有些父母會錯誤地認為,孩子隻有長大懂事後,才能夠做自主選擇。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自主選擇的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很多父母不放權給女兒自由選擇,很可能是因為對她沒有信心,害怕她會做錯事,也就導致孩子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不少父母對女兒照顧得十分周到,從早晨起床、吃飯,到上學、回家、做功課,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她包辦了。從表麵來看,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實際上卻“培養”了她的依賴性。其實,對女孩來說,她更希望父母能夠信任她,能夠讓她自主地選擇。如果父母對女兒管束太多,或者經常強迫她服從自己的意誌去做事,就會使她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從而缺乏獨立自主性。

從女兒三四歲開始,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相信她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自助餐拿什麼,周末去哪個公園,都可以由她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