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提高女兒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她自強自立 (4)(2 / 3)

對於已經是成年人的家長來說,模仿和訓練是最常用的兩種方式。但這都是成人的單向灌輸,隻是因為這兩種方法簡單易行、見效快,所以,成人對它們容易形成依賴。但如果你也總用這兩種方式來教育女兒的話,孩子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她學習的內在動機沒有激發出來,自願學習的習慣沒有培養出來,對分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的自主探究以好奇心為驅動,孩子在探究中會自覺地產生很多問題,並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因而孩子愛動腦、愛動手,這對她以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很重要。但是如果因為孩子在動手嚐試中會出錯,學習結果見效慢,家長認為問題很容易,沒必要探索,就直接給她提供答案,忽略為她提供探究的環境和材料,長久下去,她就會養成思維惰性,凡事依賴大人給出現成的答案,主動探究的習慣也就越來越弱了。所以,女兒的探究習慣需要父母的精心養護和配合。下麵是一些有益的建議:

第一,接納女兒在探究中的嚐試錯誤

小女孩對事物的認識比較表麵和膚淺,常常抓不住事物之間的本質聯係。所以,她在嚐試中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歡歡在探索行為中出現的錯誤就很常見和典型,她以為植物與人的生理和生命現象是一樣的,但是媽媽沒有接納歡歡的嚐試錯誤,她不但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並警告錯誤行為將導致的嚴重後果,結果,孩子被嚇得不敢探究了。其實,正確答案並沒有經過孩子的觀察、操作和思考,隻是書本知識經過媽媽的口授直接搬進她的記憶裏,因此,她的思維並沒有得到發展。

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責怪孩子把環境弄亂了、把衣服弄髒了、把玩具弄壞了、把物品弄破了?這些都是拒絕孩子嚐試錯誤的教育行為。

第二,為女兒提供探究的家庭環境

研究需要一定的成本,而孩子的“探究成本”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很低的,關鍵是家長沒有意識到怎樣為女兒提供探究的環境。

比如,歡歡的媽媽可以與孩子一起做個小實驗:一盆花澆涼水,一盆花澆熱水。每天用相機把兩盆花的長勢拍下來,或讓歡歡畫下來。經過比較,歡歡就會發現兩盆花的不同結果。這個科學現象很簡單,卻是孩子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總結,她從中獲得的探索素養比生活常識本身更有價值。

再比如,一個小女孩把花盆裏剛種的幾顆蒜頭連根拔了起來,她想看一看蒜頭長大沒有,希望它們長得快一點。這時候,媽媽不要用“拔苗助長”的故事警告孩子,而是為她提供相應的實驗環境,讓她比較是“拔苗助長”,還是“拔苗助死”,相信女兒從中獲得的收益要比幹巴巴地聽故事好得多。

第三,盡量多為女兒提供探究的材料

孩子的探究對象無所不在,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孩子都喜歡把玩,包括花草樹木、蟲蟲鳥鳥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家長認為,現在既然有現成的高科技玩具,就應該讓孩子玩,這樣孩子的起點更高。高科技的電動玩具確實比較安全,富有童趣,但是它除了比較昂貴外,孩子的操作和參與空間比較少。所以,很多高科技玩具不能長時間吸引孩子,很快就被孩子玩膩了而被束之高閣。

可見,父母不要為女兒提供太多的現成玩具,可以為她提供一些需要動手動腦的玩具或材料。例如,七巧板、積木、拆裝和拚插玩具、橡皮泥等,還有水、沙、泥、土、石子、樹枝、樹葉等自然物,以及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這些玩具和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孩子需要探索研究才能玩出花樣來,有利於培養她的自由探索精神。

第四,做女兒探究活動的配角

探究活動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孩子具有不斷追問的思維連貫性和克服困難、動手嚐試的意誌。有的女孩常常堅持不下去,而中途放棄。孩子這時候可能不但需要家長的鼓勵,還需要家長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把探究活動進行到底。

例如,一個女孩想用積木搭一座高樓,搭到一定高度以後,沒有足夠的合適木塊充當“棟梁”了,拆了重新搭建,她又不樂意,於是,她就決定放棄了,留下一座沒有完工的“爛尾樓”。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過來鼓勵孩子:“工程沒有完工就不幹了,多浪費呀,我們想想辦法吧。”接著,家長啟發孩子在家裏找一找有沒有木塊的替代品,怎樣保持高樓的平衡,還可以做什麼“裝飾”或者“裝修”,支持她完成一個小建築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