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自信,是一個先決條件。孩子的應變能力反映著她的機智和聰明。一旦碰到意外的變故,要能表現出高度的冷靜和強烈的自信,甚至伴以適當的微笑,這是一種強者的姿態。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冷靜中產生急智,發揮自己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應變能力。也隻有這樣,才能擺脫困境,化險為夷,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情緒過分激動或緊張,隻會抑製自己的思維活動,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語言應變要求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孩子如果文化修養好,對各種事物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語言表達方式靈活,詞彙豐富,那麼她講起話來一定會得心應手,麵對緊急情況時,也許就能猜到別人的目的,並能說些可以打動別人的話,使自己擺脫困境。
第五,要防止將女兒培養成“小滑頭”
其實,孩子具備應變能力,是用來應付突然發生的新情況的,這也並不是要培養孩子的說謊習慣,或者是將孩子培養成小滑頭。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是培養孩子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應變過程中並不需要讓孩子去說謊、騙人,而隻是有些不便、不宜、不能對外人講的情況,不去告訴任何外人。所以,父母應當將培養女兒的應變能力與教她說謊、騙人區分開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可能是受人歡迎的好女孩。教女兒掌握有效解決問題的實用技巧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難題。為了幫助女兒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除了要讓她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教她掌握一些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如下幾點經驗非常值得父母在教導女兒時借鑒:
第一,教她學會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有時,問題是在有關事物的啟發下解決的。由於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有著相似之處,通過聯想從而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這種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德國著名科學家克雷默博士因觀察海豚受到啟發,找到了克服空氣“湍流”造成飛機機翼“起泡”現象的方法,解決了航空、航海界幾十年一直探索的技術難題。一次,克雷默博士應邀去美國,在橫渡大西洋的旅途中,他發現在航道附近遊玩的海豚能消除湍流。通過研究海豚皮,他找到了對飛機、潛水艇消除湍流的方法。
父母要讓女兒懂得,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從而得到創造性的啟發,是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麵。
第二,教女兒對問題做出多種假設
在孩子的麵前放上鐵錘、鐵釘和木板等物體,問問她這些物體具備什麼功能。也許她首先想到的是鐵錘可以把釘子敲在木板上,而想不到該類物體除了這些熟悉的功能外,還具有其他許多功能——例如,鐵錘當尺用。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熟悉的事物時,往往根據該事物的一般功能,也就是對自己熟悉的功能來解釋它,而很少去考慮該物體的其他功能。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在研究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根據自己的“常識”來思考,而不大注意突破“常識”的框框,做出新穎的解釋。
因此,為了幫助女兒提高創造能力,必須教她善於學習,具有廣泛的知識結構,從而采用發散思維,對問題做出多種假設,使思維的觸角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孩子的思維觸角涉及麵愈廣,對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估計愈寬,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愈高。
第三,提醒女兒積極性要高,但不能急於求成
事實表明,在動機的強弱和解決問題的成效之間存在著一種曲線關係。
心理學家勃爾奇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高處放著香蕉,猩猩身旁有一根竹竿,隻有利用竹竿才可取到香蕉。實驗的結果表明:在猩猩受餓不到6小時的時候,由於取食的驅動力(即動機)太弱,它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不相幹的因素分散;可是,當它受餓超過24小時後,又由於取食的驅動力過強,而把注意力過分緊張地集中於食物這個目標,因而忽視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條件,同樣取不到食;隻有在受餓6~24小時之間時,由於驅力強度適中,它們的行為才是靈活的,注意力也不會被分散,很快取到了食物。
同理,對於孩子來說,如果解決問題時積極性不高,或者急於求成,都不會獲得成功。古語所謂“事在人為”、“欲速則不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女兒懂得:遇到問題的時候,積極性要高,但不能急於求成。
第四,教女兒隨時隨地受到啟示或進行聯想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雙索問題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