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提高女兒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她自強自立 (5)(2 / 3)

天花板上懸著兩根繩子,但二者的距離太遠,任何人抓住一根就無法抓到另一根,要求實驗者把兩根繩結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在一根繩頭上係一個物體,使之像鍾擺一樣擺動,等它搖向另一根繩時,你可以同時抓住兩根繩。心理學家讓兩組人在解決這個問題前,分別識記一些不同的單詞。一組人識記的詞有“繩索”、“擺動”、“鍾擺”等;另一組識記的詞則完全同雙索問題無關。然後讓兩組去解決問題。

結果發現,第一組總比第二組更迅速地解決了問題。顯然,第一組從識記的單詞中受到了啟示。

這一實驗啟示父母,為了使女兒成為善於解決問題的人,一定要教她學會善於隨時隨地受到啟示,或進行聯想。

第五,幫助女兒克服思維定式

在解決問題時,最忌的就是心理定勢。我們知道,人們對事物的反應,往往受到先前一些經驗、觀點、動機、需要等的影響。如果過去的經驗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那固然很好。但實際上,很多新問題單憑過去的經驗是無法解決的,或者得不償失。

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局限,對數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迷惑,由於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限製,對後麵新知識容易產生思維障礙。

如低年級學生學習實際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則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級學習分率比較時受前麵知識的幹擾,看到甲數比乙數多25%,則錯誤地推導出乙數比甲數少25%。

由此可見,當孩子采用一種不利的思路並使之固定下來,采取有效思路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少。這種傾向是必須要注意和加以避免的。

父母要幫助女兒開闊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要提醒她放棄原先的定式,重新進行分析,把研究問題的本質條件同其他無關的附加因素區分開來,這樣才有助於順利地解決問題。

第六,讓女兒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個性因素往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有的探究者屬於外力控製型,他們往往將自己研究過程中所得的意外收獲或挫折歸之於命運或機遇,並在感情上表現出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等特征。有的探究者屬於自力控製型,他們往往將自己的成績和挫折歸之於個人的努力或不足,並在感情上表現出心胸開朗、樂觀穩健。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種實驗,即把外力控製型和自力控製型的學生分為兩組,要他們背誦兩份音節單,事先告訴他們,當背誦第二份音節單時,如果背誦錯了,便會受到裝在他們身上的電擊處罰,也就是說,要讓這些學生相信,“電擊”是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主觀努力加以避免的。實際上,在這個實驗中,根本沒有一個學生會遭到電擊,因為第二份音節單的背誦根本就沒有舉行。實驗的目的是想檢驗一下,不同類型的學生對電擊的顧慮是否會影響他們對第一份音節單的背誦。

結果表明,自力控製者精神良好而健全,思想活躍,浮想聯翩,研究的結果很理想。而那些外力型控製者,當他們預感到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避免電擊的情況下,則產生一種“我能做到嗎?”“我能行嗎?”的思想幹擾,僥幸心理明顯暴露,結果發生較多的錯誤。

這啟示父母:隻有自信的孩子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了讓女兒學會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幫助她樹立足夠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女兒學會合理地進行理財和消費

有學者指出,盡早培養女孩的經濟頭腦,對她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主要是從日常消費和家庭理財中加以引導和說明,使她從具體操作中體會經濟功能。讓她從小懂得消費規範和投資理財知識,養成勤儉節約、崇尚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德。要讓女兒學會消費,懂得必要的消費規範。讓她形成正確的花錢、算賬的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具體地說,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努力,以教會女兒合理地進行理財和消費。

第一,和女兒一起製訂用錢計劃

“量入為出”,計劃用錢,是從小就要培養的好行為。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需要和家庭負擔的能力,確定每月可以由他支配的錢數(數目要恰當,不宜太多),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製訂開支計劃;和孩子約定好,她要按計劃開支,節約下來的錢也可歸她自己。這樣,孩子有自己支配的資金,滿足了她的經濟需要,也滿足了她要求自立的心理需要。因為錢是“自己”的,數目是有限的,所以,她就能夠自覺控製自己開支,並能有效地防止亂花錢的毛病。